從清潔用品起家的茶籽堂,起初在有機通路獲得不少好評,但 2008 年因金融風暴、許多小型有機通路被連鎖通路併購後,茶籽堂面臨了「不讓利就下架」的危機,反而成了建立品牌的契機。也是走向地方創生的重要轉折。
- 2009 年起,茶籽堂團隊走訪台灣苦茶籽產區做文化鄉野調查,讓茶籽堂與土地重新連結,自 2013 年起轉做文創,重在文化與包裝的結合。
- 走訪鄉野時,茶籽堂創辦人暨執行長趙文豪才了解,原來台灣九成的苦茶籽是進口,且因為量大便宜,台灣農民寧可棄耕。(CSR@天下)
- 2014 年爆發的頂新黑心油事件,讓趙文豪下定決心要從原物料著手,藉由成立「農業規劃團隊」走訪適合栽種苦茶樹的農地,透過免費提供苗木、栽培管理、保證收購等方式,與朝陽社區、花蓮崙山農場的農民們展開契作。
- 想要與地方合作,更重要的是與當地人「搏感情」。
- 茶籽堂提出高於行情 50~60% 的契作價格,免費提供樹苗與種植顧問,但當時南澳農民對於合作仍有猶豫,趙文豪到當地信仰中心 – 朝陽天后宮抽籤,簽文中的「財中漸漸見分明,花開花謝結子成」被當地農民視為吉兆,也才讓農民願意合作。
- 2018 年茶籽堂在南澳創立朝陽辦公室,希望藉由融入當地的生活,成為朝陽社區的一份子,才能真的發展地方創生。
-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觀察,茶籽堂與當地居民就像是一家人,不只關心能不能種出好的苦茶樹,是來「幫助南澳」,也關注南澳整體的發展。
茶籽堂如何再造南澳?
因著里長的一句「你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這個地方年輕化?」的提問,讓茶籽堂的品牌核心不再只是單純銷售產品,而是「成立這個品牌到底想要改變世界什麼事?」。
- 朝陽社區隨著二代、三代居民移至羅東或宜蘭就學、就業,導致整體人口數和戶數大量減少,面臨人口老化議題。
- 茶籽堂藉由 2016 到 2018 年兩年的實際文化歷史考察,思考如何找到朝陽社區的好,並且結構性的改變,讓品牌的「想要」與地方的「需要」做結合,促成地方創生的開始。
- 從早期的產品目標 –「希望可以讓世界看見台灣土地的美好」出發,引領著茶籽堂團隊從站在里長的角度,為台灣土地做事,讓大家看到台灣好的一面。
- 為了讓年輕人、移居者願意留在朝陽社區發展,茶籽堂與在地合作建立起生態系,例如在南澳成立共享辦公室,降低文化產業來當地發展的門檻,發揮教育、商業的作用。
南澳對於茶籽堂來說,是品牌與地方良好連結的實踐,思考的是未來 50 年、100 年的永續發展,需要企業、地方、政府的資源整合。一同透過《旭時報》與茶籽堂創辦人暨執行長趙文豪的對談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