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提到心理學,多數人直覺會想到是與諮商師一對一的互動。但為何《哇賽心理學》創辦人暨總編輯蔡宇哲會希望大眾都要了解心理學呢?他從四個面向做探討:
- 心理學的使命:科學能告訴人們「違反直覺的事」,讓人與直覺抗衡,進而使社會變得更好。如大部分人直覺認為,遇到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就把他關一輩子就好,但研究過司法心理學就會知道,這對整體不是最好的。(《哇賽心理學》Podcast)
- 心理學的益處:在 20 年前,沒有人在談論憂鬱症,社會其實沒有能量接住有症狀的人。但現在教育部及民間單位開始推廣心理健康後,人們更勇於求醫、正視自己的需要。
- 心理學的生活面向:看醫生時,不論哪一科,衛教單上都寫「好好睡覺」。睡眠不好不僅影響心理更影響生理。蔡宇哲在協助企業做 EAP(員工協助方案)時,一大任務就是請公司挑出團隊中睡眠情況變差的員工,因這多是身心理狀態所致。
- 心理學的應用:創業家、高階經理人等「一直在衝」的族群,都很難讓自己「停下來」。但人持續在「追」而沒有適當休息時,會像電腦過熱當機,隨著年齡增長,壓力增加,睡眠越來越差。
未來心理服務的趨勢?
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相對於早期人們只需擔心務農、賺錢、養家,現代人的壓力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心理學的服務也開始變得包羅萬象,以應對「新需求」。舉例來說:
- AI 讓人們因擔心被取代而恐慌、也讓人有更多餘裕關注身心靈。
- 隨著 ChatGPT 等 AI 相關技術普及,機器能取代人類執行許多瑣碎任務,人們將更有餘裕了解自己內心。而且因社會越多變、可能性越多時,越難找到個人目標,未來心理相關服務將會更多。
- 專業心理服務市場將更個人化。
- 即便有錢有閒的人,也常有很多煩惱,這是在不愁吃穿後,思考個人目標的階段。這類議題非常異質化,需從個人生活的脈絡找出來。
在未來,更需要能跨領域、跨行業的心理工作者。除了心理領域的專業,還需要結合新興科技、新世代人際關係…等五花八門議題的處理能力,同時確立心理個人品牌的定位。一起來聽聽蔡宇哲博士對自身及整個產業發展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