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當娛樂碎片化,無須思考的短影音讓你「滑上癮」了嗎?

ISSUE #098

當娛樂碎片化,無須思考的短影音讓你「滑上癮」了嗎?

May 31, 2023

滑短影音成為現代人的日常,多滑個幾秒鐘的影片累積下來就是一、兩個小時,還不見得知道剛剛看了些什麼。當碎片化的娛樂成為主流,閱聽者可能面臨哪些風險?要如何打破「無腦」的使用狀態?

# 短影音高強度愉悅感 # 跳島式使用媒體 # 缺乏專注力的世代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蔡如音

蔡如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發生什麼事?

  • 美國媒體理論學家尼爾.波茲曼在 1985 年的著作《娛樂至死》指出,電視打破知識傳遞跟人類思考方式。當政治、宗教、教育等內容都以刺激、感官娛樂的方式展現,人類習於走向娛樂與激情,最終可能會被毀於自身所愛。
    • 除此之外,公共議題在不同媒體切割下,閱聽者會看到議題的不同樣貌、真相碎片化,容易因為缺乏共同的事實討論基礎,公眾對話難以聚焦。(獨立評論
  • 有別於書籍或課程等深度內容,碎片化、視覺衝擊力強的影片帶來「短、快、無腦、輕鬆」的感覺,導致大腦不想再處理複雜訊息,思考不全面,也無法理性的還原訊息事實。(商業週刊
    • TikTok 塑造出不需長時間保持專注的環境,當大腦習慣持續性的變化,就會難以適應數位世界外、變化沒那麼高的活動。(風傳媒


娛樂碎片化的吸引力?

  • 短影音不用選擇,也沒有情感壓力。
    • 大腦習慣尋找新的刺激,短影音給予大腦一種「處於工作狀態」的快感,但又不像閱讀、學習等需要如此高的專注程度,所以我們短影音能滑一個小時卻不感到疲憊。(數位時代
    • 「選擇」這件事很消耗腦力,例如要選電影就要花心力滑網路評價心力,若看完電影後覺得不好看,會怪自己做錯決定。但短影音是由系統推播,內容短,好壞都只是「剛好看到」而已。(詳見文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慧雯訪談)
  • 社群讓我們「有意識的忘卻」,不需要思考。
    • 我們不見得是無意識在滑,有時是希望忘卻工作壓力或不想面對需要思考的問題,隨時都在的社群媒體就填補「什麼都不想」的需求。(詳見文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蔡如音訪談)
    • 劉慧雯點出,我們對短影音的內容沒有期待感,也從未想從中得到回饋,這種跟媒體有聯繫但沒有「有意義交換」的狀態,對大腦是非常輕鬆的。


如何抓回掌控力?

  • 「跳島式」的資訊使用,增加跟資訊的連結。
    • 劉慧雯建議,當在某個媒體看到有趣的內容時,能嘗試換到其他平台搜尋該內容,離開被動的資訊流狀態,就能獲得針對同一事件、不同切角的討論。
    • 除了平台間的跳島,劉慧雯補充,也可離開內容由使用者生成的社群媒體,跳去專業傳播者的網站,看看專業工作者如何解讀相關議題。
  • 提高自我認知,重新思考時間分配。


未來該如何?

  • 劉慧雯分享,「跳島」需要閱聽人的高度介入,當我們習慣跳島去積極選擇各式內容後,就會有更正面的使用經驗,無形中找回有媒體的自主權,提高自我評價。
  • 蔡如音認為,現在的閱聽人不缺內容,但缺乏脈絡跟歷史感受。若能深入挖掘或實際與人深談的方式,去重組更完整的媒體內容跟社群實踐,娛樂就能不這麼碎片化。

短影片帶給我們高強度的刺激感,有些人甚至沈迷其中無法自拔。到底是媒體造就了現在的閱聽型態,還是使用者改變了媒體?碎片化的娛樂又滿足了什麼需求?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為什麼大眾易沈迷於短影音的閱聽模式?我們被短暫娛樂到什麼?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9 16:40:31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首先我們被娛樂到的是「不用選擇」,「選擇」這件事很消耗腦力,尤其在沒有特定目標時,做選擇是很吃力的,而且做出選擇會有情感投入,你會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是一種情感負擔。好比說在選電影,會先去網路上滑評價,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那到底是好還是壞?好不容易選了一部劇,看完幾集發現不好看,你會怪罪自己選了這個爛節目。

但短影音不是,不像看電視、報紙、電影需要去平台把東西「找」出來,你沒有做出選擇,一打開應用程式後,你會直接被推送經過演算的內容,看到不喜歡的只是「剛好看到」,而且影片不長,更能原諒自己浪費時間

再來,因為你沒有做出選擇,所以你對內容沒有期待感,進入到...

2023-05-29 16:36: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如音

蔡如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使用者」跟「閱聽人」兩個概念要一起看,「閱聽人」是對應資訊、故事、類型等無形之內容,「使用者」則是對應裝置、平台、軟體等科技物,因為這些科技物,我們經常多工:同時工作、同時社交、同時參與公眾、同時娛樂

現在閱聽人習慣無時無刻都有娛樂,注意力被切的很碎,與其說娛樂碎片化,還不如說娛樂是一種溝通方式,滲透所有的公共與社會溝通,這不一定是全新的現象(如八卦、政論節目可能就是電視時代的娛樂化內容),不過在網路及社群時代這種感受會更為日常也明顯,大家對於長篇文字、影音內容越來越沒有耐心與注意力看完,即使是教育跟學習,有些老師才會去拍影片,挪用網紅的溝通模式吸引學生,完全是環境使然,可以說是注意力被商品化,成為流量跟利潤的原物料

至於被娛樂到什麼,要看...

2023-05-29 16:39: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資訊有流動,但沒有意義」的資訊流狀態,有看到內容但並非真的理解,也不會去批評或喜歡,可以稱其是「有
2023-05-30 11:15:4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短影音造就出什麼樣的閱聽者?可能有何風險?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9 16:46:34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在社群媒體出現前,我們接觸媒體必須做出大量選擇,像買報紙時會認真挑選,讀的時候也要決定讀哪一版,一邊讀還會一邊罵,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看短影音都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上一則在看搞笑的小孩、下一則變成生氣的內容,短影音是一串資訊線,不會自己停止、不要求你選擇,一開始就把你放在一個不需要你自主、批判、思考、介入的閱聽人狀態,跟「使用者、選擇者、參與者」的角色有很大的落差,我們也習慣 User-Generated Content 的內容生成模式。

風險在於,為了爭取最大的流量,短影音不會讓閱聽者批判性思考,他會用大家最無感、沒有批判性的方式去描述情境,怕過於批判觀眾會有警覺心,一旦有警覺,跟內容拉出距離,大家就會想滑走,所以在保持輕鬆無腦狀態下,短影音會選擇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作為核心,當我們無意識觀看時,若在其中置入某些內容,我們可能會不注意到而被影響。

以業配、廣告內容來說...

2023-05-29 16:44:5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大腦知道這是業配,但我們本來就是無所謂的看,不會積極抵抗,甚至有一種「讓他演完就會回到正文」的心態,
2023-05-29 16:46:0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何反制這種迷幻的娛樂方式,拿回自己的思辨模式? 5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9 16:53:17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滑短影音會滑到很累、很空虛,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意義的連結,就算是娛樂內容,你一直被丟不同的東西,一下開心、一下生氣,你不太知道剛剛到底看了什麼,不僅頭痛又會貶低自己,覺得白白浪費了兩個小時,以個人的角度,我認為可以用「積極訂閱」的方式來處理,分成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增加對資訊有意義的連結」,你多去訂閱自己喜歡的東西。以臉書來說,若你不訂閱其他帳號、沒有任何社交活動,他還是會自動推東西給你,看哪個廣告商下比較多錢,若你積極訂閱,至少看到的內容比較有可能自己有感的、喜歡的。當然,演算法也會影響到推播內容,若你這次莫名其妙看完一則三分鐘的短影音,下次再看到類似結構、演員、帳號的影片時,你就知道要快速滑走,不要都被動交給演算法。

第二個層面是...

2023-05-29 16:48:4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如音

蔡如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在到處都是媒體的時代,我們能試圖拿回的可能就是重組關係、自己的感官經驗、以及跟人互動的方式。

以個人來談,我認為可以先認識自己每天花多少時間在聽音樂、看影片等。每個人一天只有 24 小時,我要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感覺才是身心平衡的?在社群媒體的參與未必沒有思辨的成分,但若沈迷其中無法自拔,可以設定鬧鐘提醒自己放下手機或裝置,利用科技去拿回自己的時間。

認知到自己花多少時間在社群平台上後,大家可以去思考「我對 Instagram、Tiktok 這些公司認識多少?」當每個人的注意力變成商品,我真的想要讓自己的身、心、視、聽勞動被各種科技與數位平台公司拿去交易嗎?不過這件事...

2023-05-29 16:53:3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跳島式的資訊使用」,當你在資訊流看到某個感興趣的內容,我建議你離開這個 App 的資訊流,去別的平
2023-05-29 16:51: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何在精準投放的娛樂中,拿回我們對媒體的自主權,找到選擇的可能?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9 17:00:34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精準投放是演算法的結果,不太可能用演算對抗演算法,人的大腦喜歡「趨吉避禍」,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假設我是川普的支持者,即使你丟給我希拉蕊的正面資訊,我也不會想看,即使看了也覺得她在演戲,這種極化的現象在研究上已經證實存在,所以不是用正反邏輯去改變閱聽人,我建議用跳島的方式,使用不同平台去看同一內容,可以是頻道跟頻道間、平台跟平台間,甚至是傳播模式跟傳播模式間

以平台來說...

2023-05-30 11:17:2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如音

蔡如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若你被投放到有點厭倦,感覺被局限,希望版面有不同的內容,可以去開拓自己的世界,滑屬性完全不同的東西,讓系統知道你對其他主題也有興趣,這等於是在跟演算法互動,需要使用者主動去做,而且也不要只局限某個平台,因為每個平台的演算法不一樣,有些依照個人的社交網絡連動推播,有時是依照深度學習演算法。

但即便我們驚奇或是欣喜「演算法比自己還懂自己」,恐怕還是會感到空虛倦怠,有時也沒有被娛樂到。這時,我建議...

2023-05-29 17:00: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慧雯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教授

假設我今天在 Netflix 上看《人選之人》, Netflix 以為我喜歡看政治職人劇,推給我同樣
2023-05-29 16:58: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數位平台操控出極化社會?政府該如何監管?

數位平台操控出極化社會?政府該如何監管?

數位平台將用戶隱私用於精準廣告推播,當平台不斷擴張,有心人士進而操控用戶的價值觀影響國安,其市場主導地位也不利中小企業生存。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政府該如何監管數位平台?事前監管或事後防堵?

2023-01-11 10:30:00

審查下的言論自由何在?政府該監督什麼?

審查下的言論自由何在?政府該監督什麼?

引起大眾譁然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在強大輿論下直接捨棄。此草案背後顯示出什麼問題?網路時代下,政府治理該如何保障言論自由、市場監管,同時防治網路犯罪?

2023-01-04 11:30:00

面對難以捉摸的「數位原生代」,元宇宙該如何迎戰?

面對難以捉摸的「數位原生代」,元宇宙該如何迎戰?

身為首批數位原生代,Z 世代不論是消費習慣、價值觀、吸收資訊的模式都與 X 世代、Y 世代截然不同,習慣透過網路取得一切所需的他們,被喻為是最難捉摸的一群。元宇宙,該如何滿足 Z 世代的需求?

2022-12-14 10:3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