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MeToo 運動」引發台灣各領域知名人士人設翻車效應,人們對於公眾人物人前人後是否言行一致越來越持保留態度;與此同時,作為訊息傳遞平台的媒體,公信力更受衝擊,搶量搶快的媒體是否成為假訊息、虛擬人設溫床的議題亦引發反思。
媒體面臨處境
- 求快造成失真率提高:政治大學助理教授鍾宜杰認為,為了求快,媒體從業人員沒有時間對來源不明且來源複雜的資訊進行有效的查證,同時又需要適度加工以增加區別度,訊息失真的可能性就會提高。
- 搶量搶快搶出錯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鄭超文認為,媒體點擊率及流量的追求成為新聞工作者工作重點,媒體常雇用網路小編來改編其他媒體的新聞,記者不到新聞現場採訪成為部分媒體工作的常態,搶多搶快也容易「搶錯」。
- 媒體權威性不若以往:鍾宜杰認為,今日的媒體生態變得比過去更為多樣、多元且複雜。媒體的公信力動搖了,權威性變得彈性化了,獨特性被稀釋了。人們對媒體信任度降低,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已不足為奇。
未來該如何?
-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將與無國界記者(RSF)合作,一起推動新聞信任計畫(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試圖借鏡國外經驗與國際標準,聚焦於媒體識別與透明,以及管理其新聞產製的專業標準和問責機制。
- 每個公民都必須提高自己的媒體素養,讓自己能有分辨新聞資訊的能力,具備有分辨媒體可信度的能力。
- 鍾宜杰認為,新聞工作者應該重新反思當代新聞究竟追求的是 truth(真相、真理)?fact(事實)?還是 reality(真實、現實)?想要成為傳遞哪一種新聞訊息的媒體人。
訊息虛實雜陳年代,媒體有可能或如何把關找回信任?自媒體與網紅是否也該遵守和傳統媒體相同的規範或自律標準? 在一波波人設翻車事件下,媒體是否成為虛擬人設的溫床?請看《旭時報》與傳播學者、媒體工作者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