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除了社會性死亡,大眾力量能翻轉哪些 #MeToo 困境?

除了社會性死亡,大眾力量能翻轉哪些 #MeToo 困境?

Aug 09, 2023

#MeToo 事件不斷爆發,越來越多受害者站出來,每篇臉書貼文藏著多少心酸與悲痛,當性自主、身體界線的議題開始被討論,身為霧裡看花的旁觀者,此運動與我們有何連結?有哪些社會體系跟結構可以靠大眾力量去翻轉?

# 讓MeToo形成教訓 # 接住當事人情緒 # 社會性死亡合適嗎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王筱君

王筱君 / 主編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蔡麗玲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發生什麼事?

  • 前民進黨婦女部黨工陳汘瑈 5 月在臉書發文,指控曾遭廠商人員性騷擾,促使其他受害者也出面分享,指控遭不同權勢者性騷擾和性侵,知名人士涵蓋演藝圈、政治圈、媒體界、文學界。
  • 針對 #MeToo 事件大眾輿論走向兩極化,有人認為加害者罪該萬死,用社群媒體力量使其社會性死亡 ; 也有人檢討受害者未盡到自我保護之責,暗指當初不反抗也不報案,事隔多年提起是為了蹭熱度。


#MeToo 值得被討論的觀點?

  • 網路空間的訊息很多元,針對性侵和性暴力事件,要放更多焦點在身體界線的侵略、個人安全感的維護,並針對關鍵事實「正確提問」,而非急著做出評論。(詳見文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蔡麗玲訪談)
  •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翁麗淑建議,「接住當事人情緒」很重要,這個接住不代表你認同他的話,只代表你關心這個人,可以聽他多說一些或轉介機構協助,直接讓他社會性死亡也是一種暴力。
  • 大眾總認為被害者有特定形象:很可憐、有明確拒絕、「好」女人,符合這些特質才值得被同情,當以性感著稱的女藝人站出來,她的受暴經驗就被合理化,這種「合理被害人」的期待需要被破除。(詳見文末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王紫菡訪談)


社會能如何接住當事人?

  • 扎根性平教育,尊重身體界線及自主權。
    •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陳佩儀分享,大家很理所當然認為能隨意碰觸他人身體,覺得是關愛和善意的表現,但性暴力的情境可能就此發生,所以日常的互動都須重新反省,以得到對方同意為優先
    • 王紫菡補充,在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情形,深怕影響到個人考績、職涯發展,有時不一定敢拒絕或是拒絕無效,希望每個人都尊重對方的身體界線,意識到「不」真的代表「不」。
  • 加害者需要道歉,但亦須陪伴其創傷經驗。
    • 陳佩儀強調,加害者的道歉有其重要性,不然受害者懷疑受暴經驗是否真實,甚至認為自己沒有權利發聲、困惑是否值得被協助。
    • 當加害者道歉後,最終都要回到人的狀態來看,不要把加害者的人生簡化到只剩加害者,要把所有人都視為關照對象,給予支持的資源,才能期待他們長回正直、善良的樣子。
  • 媒體有自我覺察,一起改變社會體質。
    • 翁麗淑解釋,媒體可能在無形中複製父權觀點,產出「男主動、女被動」的內容,讓男生習慣猜測界線以製造驚喜,才會有踩線卻不自知的狀況,媒體需要更敏銳。


未來該如何?

  • 翁麗淑指出,台灣人的焦點容易被轉移,當事件仍未形成深刻的教訓,就被下一個重大議題帶走。希望這波 #MeToo 能持續討論,不同面向都做出跨域的改革,讓社會不再產出加害者。
  • 王紫菡提醒,大眾要有媒體釋讀能力,不要只從單一平台吸收訊息,可以把臉書貼文、司法判決書、官方新聞稿綜合瀏覽,避免接收到偏頗的情緒或觀點,才能理性的開啟多方對談。

#MeToo 透過網路傳播開枝散葉,當所有人都有發言管道,身為旁觀的第三方,我們該如何透過此運動,開啟更具意義的討論?讓社會的共同價值得以向前邁進,請看《旭時報》與多位性別平權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網路時代,當所有人都有發言能量與自由時,如何更客觀且同理地評論 #MeToo 事件的受害者與加害者? 7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08 15:53:59
蔡麗玲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當多數人都有網路發言能量,大家更應該尋求清明公正的討論,其中最該避免的是,為了蹭流量搶關注,急下論斷讓事實失焦或更模糊,造成當事人更大傷害。事件訊息總是片面或擠牙膏地呈現,與其急著去「評論」受害者或加害者,不如「正確提問」更多關鍵事實;且在真相釐清之前,不要妄下論斷。

特別是性侵、性暴力關乎受害者身體界線被侵略,以及個人主體完整性、安全感的維護,亦關乎加害者或是可能被冤枉者對法律、對社會的信任及心理平衡,這些都是重大的切身感受,對當事人都會有長遠的身心後果。因此,網友一定要自我要求發言更謹慎。

2023-08-08 16:14:2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在你不清楚真相為何時,不太適合直接做評論或譴責,若大家馬上讓加害者社會性死亡,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暴力。當受害者站出來講他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接住他的情緒,這個接住代表的是「我很關心你」,可以詢問當事人現在還好嗎?需要什麼協助?是否需要下一步的通報、轉介其他管道?相信他此刻的心情跟情緒、耐心聆聽、轉介諮商機構或心理師的幫忙,但在尚未了解事情全貌前,我會對真相持保留看法,保有可能出現另一觀點的空間。

同理,當加害者以他的觀點來分享當時的狀況時,如果這個人是我的朋友,我會覺得...

2023-08-08 17:41:3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社會有個對於被害人的「合理期待」,你一定要很可憐,也要有明確拒絕,如果是你自己跟人家出去、在同一台車上,甚至先前有一些曖昧,你的受暴經驗就會被合理化。舉例來說,藝人鄭家純(雞排妹)是以性感著稱的女明星,當她出來指控某位藝人對她性騷擾時,輿論一面倒的斥責她,認為她是賣情趣用品的女性,但就算是性感的女星,也有不被侵犯的權益,大家要重新反思對「合理被害人」的想像

再來是我覺得在這波 #MeToo 知名度較高的事件中,也擔憂事件的失焦,會讓社會無法深刻反省,雖然有些行為人向被害人道歉了,但...

2023-08-08 15:49:0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社會長期對男女的身體教導不同,相較女性來說,男性能更自在的認識、撫摸自己的身體,談性慾跟自慰都都是正常的成長經驗,女生則要盡可能的隱藏和保護,坐姿、穿著、行為都被嚴加要求,女性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而是被社會規訓的,若要得到社會認可,妳必須要清純、端莊、潔身自愛,不鼓勵女性探索自己的身體,也不能談論情慾、性自主,不然就類似鄭家純的經驗一樣,她的受暴被理解為「你平常就這樣,今天被怎麼樣也是剛好而已」。

但怎麼會是這樣呢?性暴力就是性暴力,每個人都有表達性自主的權利,不應將這樣的表達直接合理化說...

2023-08-08 15:53:2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原來你曾發生過這件事」,也許事情並非大家想的那樣,或者他也有點委屈,我一樣會去關心他,問他還好嗎?
2023-08-08 09:15:3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作為旁觀者,大眾在不清楚真相以前,如何避免成為二次傷害者?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08 15:59:12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在媒體因時效壓力的報導下,有些時候可能無法落實事實的查證,#MeToo 運動的確可能有負面效果,像前陣子的幼兒園餵藥案跟五億高中生跳樓案,疑點仍在釐清時輿論都有各種指控,但這兩個案子最後證據不足、證實沒有犯罪等原因而不起訴,在真相釐清之前的未審先判,都會造成當事人更大的壓力。

另外,為了追求點閱率,新聞報導容易針對特定爆點,把事情講得很聳動。在黃子佼事件中,我們都忘記是誰出來指控他,只記得他的萬言書 ; 不記得黑人做了哪些事情 ,只記得他要告誰。社會大眾需要反思,如何擁有好的媒體釋讀能力?在看報導時,不只看媒體簡化過、截取過、有爆點的部分,而是能回過頭看被害人當初的發文、司法判決書、法院的新聞稿等,不要單一的吸收訊息,希望大家在 #MeToo 事件中,能去把事件看得更廣、更仔細,把真相拼湊得更完整。

2023-08-08 15:55: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不管是司法責任或賠償,加害者一定要願意承認錯誤,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負起責任,這也是我們在說的「修復式正義」。我們在性暴力防治的宣導中,都會一再的強調「這不是你的錯」,讓受害者感覺到自己被支持,不然當社會有譴責被害人的氛圍,受害者會去懷疑自己的受暴經驗是否真實,認為自己沒有權利、不能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發聲只有當加害者願意認錯,受害者也比較能確認「是你做錯了,真的不是我的錯」,不再感到困惑「我真的有受害嗎?我值得尋求幫助嗎?」這對性暴力的被害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經驗

當加害者願意承認錯誤,社會還是要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提供資源協助他不再犯,而非直接讓他社會性死亡,但大眾會認為...

2023-08-08 17:46: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只有受害者才有權利享受心理諮商等社會資源。如果加害者在接受必要的懲罰之外,有需要心理諮商的協助,社會
2023-08-08 17:47:3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假設理想目標是大家一聽到性侵害、騷擾,就認為這是錯的要立即處理,而非去檢討受害者,您認為我們現在離這個願景多遠? 7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08 16:06:57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我不太建議把性騷擾跟性侵害放在一起談,兩者的層級不同,性騷擾的界線較模糊,因為「難以蒐證」和「認知不同」,別人可能覺得是你多想或變成各說各話,但性侵害就是很明顯的違反性自主行為。

現在的社會有點撕裂,但只要我們好好面對,討論出社會所期待的相處模式跟界線,包含老師對學生、家長對小孩的相處,像是隨便捏小孩的臉跟摸他的頭,很多大人認為是友好的表示,但很多性騷擾也是這樣,他們覺得只是表示友善或拉近距離,但不代表可以沒有界線。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目標是...

2023-08-08 16:04: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台灣現在有性別主流化政策,也有性平三法,我相信台灣努力做到形式上與法律上的平等,但社會文化與民眾意識還不見得跟得上,從許多性別統計中還是看到許多不平等的現象,要達到實質平等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社會對身體自主權的理解也有待加強。

我們在做社會教育時,發現有民眾雖然不是受害者,但確實因為這一波 #MeToo,開始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檢視過去有無跟別人互動時逾矩像未經同意就接觸別人身體、講黃色笑話?這個內省的過程非常棒。

雖然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要學著自我保護,但...

2023-08-08 17:48: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我認為很多日常生活的互動都必須回過頭來反省,不要理所當然覺得可以隨意接觸他人的身體,哪怕你覺得這是關愛式的碰觸或善意表達,我們都太習慣這樣被對待或是這樣對待別人。再者,我們的成長經驗很少被鼓勵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是當你表達後,別人會說你太大驚小怪、開不起玩笑、沒有幽默感,我們要記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權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去社區宣導時,常常會問大家:「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自己有權力可以對別人做出這些動作?」可能不少人會覺得「不是都這樣嗎?摸一下又不會怎麼樣」,但你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有權利不經過對方的同意,自行判斷「摸一下又不會怎麼樣?」有時也會看見...

2023-08-08 16:06: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麗玲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我認為現在是我們最接近這個願景的時刻。政黨選舉互鬥,為了迅速清理戰場、擺脫議題,意外開啟了台灣的 #MeToo 時刻。此刻台灣「檯面上」幾乎都是政治正確的立即處理、官員補課、優先相信受害者,反之加害人則需自證無罪,一舉改變過去以檢討受害者為主的反應。

受害者們也才能藉此機會勇敢出聲,稍稍獲得等待多年的正義。這也是 #MeToo 運動的意義。不過,這樣的時刻可以維持多久?是否能繼續維持下去?是否風潮一過又回到過去,確實令人擔憂。

2023-08-08 16:04: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社會不再製造出加害者,必須立基在平權的社會上,像我們不可能同意用暴力去傷害別人,就要先讓社會先取得共
2023-08-08 16:04:0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台灣如何藉 #MeToo 運動,變成推進人權向前邁進的加速器?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08 16:12:23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今天有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改變,當媒體記者願意用仔細、客觀的立場,去尋求不同意見領袖的想法跟對事件的想像,就已經跳脫主流媒體在看待性騷擾的方式,我們很感謝媒體願意讓不同的聲音有出來的機會,呈現多元意見,而不是把焦點放在黑人跟大牙誰會輸誰會贏。

最關鍵的要回到個人身上,我最近一直在問大家:「你跟 #MeToo 的關係是什麼?、你覺得自己可以為 #MeToo 做什麼?」雖然你不是 #MeToo 的受害者,身邊的人也沒發生過相關的事情,但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用更積極的思考方式去切入,都能以個人之力做出改變。

2023-08-08 16:12:2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我認為各社區大學可以多推性別平等課,或在公民講座放入性別平等的觀念,讓「什麼是平等」這件事更開枝散葉,也鼓勵家長要有性別意識,在家中教育孩子相關的觀念,可以跟孩子說「女生也能主動一點」,不一定都期待男生主動做某些事,當我們看到不恰當的互動方式時,也能多跟孩子討論,慢慢從點連結成面,讓這件事情發酵。

再來,我認為媒體也要檢討,不斷看到很多戲劇在複製父權觀念,不是叫大家去遵循某種政治正確的路線,但希望在尊重藝術創作的多元性下,能不要去複製某種價值觀,像廣告不要老是推出一些很刻板、強調男強女弱或男主動女被動的內容,讓大家覺得公開求婚、示愛都是男生在做的,這樣其實這很危險...

2023-08-08 16:12:3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代表浪漫某種程度上是「猜測界線以製造驚喜」,讓人在製造驚喜的過程中,踩線了卻無自覺,還以為自己很浪漫
2023-08-08 16:18:3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何定義 #MeToo 運動的成功? 5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09 10:55:15
蔡麗玲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遭受性暴力者從此可以像遺失錢包一樣,理所當然大聲說出自己受害,並獲得同理與協助,而不用擔心旁人因此窺視自己性道德並妄加論斷,這就是 #MeToo 的成功吧。

2023-08-08 16:07:3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我希望相關討論能持續,不管在演藝界、文學界、商界、藝術界等,要是大家能開始對話、討論,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成功,很多事情明明有機會成為一個教訓,但只要後面有別的事情壓過去,大家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像在 #MeToo 事件前,是台大經濟系的政見事件,那波都尚未針對原住民、LGBTQI 族群做到深刻的討論,又被另一件事壓過去,真的很可惜。

當一波事情被掀起,一定會傷害到某些族群,傷害發生後就要形成教訓或更多的討論,才有機會補償傷害,讓受害者覺得自己被守護,而不是這邊罵一罵、那邊罵一罵,犯錯的人出來道歉,發出聲明「我要離開文學界、演藝圈...」,一副已經接受懲罰的樣子,事件就因此結束的話,真的太可惜了,我很希望...

2023-08-08 16:07:4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我不會用「成功」來形容,因為 #MeToo 運動是受害者傷痛的累積,我會說 #MeToo 運動帶來一些改變的契機,第一個是社會開始有「意識」,願意去關心了解什麼是性騷擾,現在大家變得比較敏感、也開始自我反省。另一個契機就是性平三法的修正,需要一段時間去觀察新修的《性別平等工作法》是否真的能降低職場上的性別歧視,或權勢之間的性騷、性侵問題,當懲罰與調查機制變嚴格後,能否真的走到保護被害人與實質平等。

有些人在站出來分享經驗後,像是記者房慧真寫一篇文章,提到被家人責怪為什麼要講出來?為什麼要自毀前途?有些人很努力了,願意第一波講出來,甚至在分享過程中又再感受一次傷痛,但...

2023-08-08 16:09: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這件事能形成整個社會的檢討。如果 #MeToo 能讓大家可以意識到不應該去譴責受害者,也不應該馬上譴
2023-08-08 16:07: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藝人人設從何而來?如何踩住一條隱形不翻車的線

藝人人設從何而來?如何踩住一條隱形不翻車的線

隨著#MeToo 風波延燒,民眾才知道原來擁有良好形象的明星,檯面下的作為和外在塑造的形象大相逕庭。這波人設翻車潮快又猛,做為公眾人物,靠形象代言賺到財富的同時,也需肩負更多道德標準和社會責任。如何做到人設不翻車,那一條隱形的線究竟在哪裡?

2023-08-02 10:36:00

意識到性別枷鎖了嗎?找回自主,從撕下性別標籤開始

意識到性別枷鎖了嗎?找回自主,從撕下性別標籤開始

身為媳婦,年夜飯不一定要回夫家吃 ; 擁抱情慾,不用感到羞恥 ; 性別不全然受生理性別的限制,可以自己決定。我們從小到大,被多少性別意識制約了?我們在覺知後,能如何拿回自主權?

2023-05-10 10:30:00

訊息虛實雜陳年代,媒體如何把關並找回信任?

訊息虛實雜陳年代,媒體如何把關並找回信任?

網路資訊傳遞快速及高資訊量社會現象的年代裡,不管傳統媒體或自媒體被信任度都受到衝擊。面對此一現象,閱聽人該如何看待媒體訊息真偽?媒體與「#MeToo 運動」帶來的人設翻車有關嗎?媒體如何不被捲入假資訊洪流中?又該如何在真假訊息雜陳的網路世界裡為新聞把關?

2023-08-08 10:3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