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在網路上伸張正義有其演進脈絡。2000年初期PTT竄紅,使用者自稱鄉民,針對熱門議題發表主觀意見,多數是政治、娛樂或名人話題等。隨後,鄉民們開始針對「不公不義」事件的人事物進行犀利評論、攻擊、甚至肉搜,所謂的不公不義,是由參與且具共識的「鄉民們」主觀認定,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吸引主流媒體報導,然而過程中,往往造成當事人極大壓力。
- 鄉民集結的威力擴散,彰顯網路力量,甚至成為部分重要決策的影響關鍵,進而出現以主導「網路輿論」為營利內容的商業模式。網軍正式崛起,成為進化版鄉民,具組織規模,影響力更大也更有殺傷力,也是公關公司常見的網路部隊,藉以帶動輿論風向。
- 透過網軍,可快速提高目標人事物的能見度,也能讓其短時間內身敗名裂,全世界已經發生多起因為不堪網路攻擊的人物,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悲劇收場,導致網軍在多數人心中留下負面攻擊者印象。
蒐證困難讓網路霸凌被害人有冤難伸
網路提供意圖發表爭議言論者一個相對隱蔽的空間,不會被立即認出,甚至能使用虛擬身分,就算遊走在法律邊緣,總有漏洞可鑽,反而是遭網路霸凌者,因舉證困難,就算想要告網友們,最後都無功而返,甚至連專家們對這類網路現象也都莫可奈何。
- 網路數據分析專家、QSearch創辦人周世恩認為,被網路攻擊者,如果是在PPT這類平台,有發文IP位置,就只能蒐證之後報案交給警方處理,但網軍可用不違法的方式「潑糞」,讓被攻擊者一身髒污卻毫無防守或反擊能力。
- 蘊捷法律事務所律師高函岑認為,不同網路平台發生的霸凌事件,要走法律程序有不同的難易度,如果是在PPT,有IP可以轉交給警察,但如果是在臉書這一類的社群平台,除非是犯下法院認定的重罪,否則很難要求平台業者提供使用者的個人資訊提供調查。
重建社會互信溫度不讓冷漠釀成遺憾
網路霸凌層出不窮,從過去的例子來看,攻擊者只要用道德瑕疵作為武器,幾乎就難以用法律規範,被攻擊者如果心智不夠強,就可能在一連串的攻擊後倒下。
- 高函岑認為台灣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障給予極大空間,不太可能立法限制網路上的發言,就算拿著攻擊者的留言一條一條報案檢舉,不僅曠日費時又勞民傷財,最終結果可能是攻擊者還未受到制裁,檢舉者就已受不了。因此網路使用者只能透過道德規範,在發言尺度上有所拿捏,才能降低社會的衝突和霸凌事件。
- 周世恩認為,網路霸凌事件往往因事不關己,很多人抱著看熱鬧心態參與,受害者也沒有足夠勇氣起身反抗,但隨著社會大眾對網路霸凌意識提高,再透過媒體、戲劇、社群等大眾傳播的方式提高正向能量,或許能減少憾事發生。
在網軍大舉入侵年代,到底這批人是如何運作?有辦法在細節上看出什麼樣的議題風向是被網軍著走的,抑或是一般網路使用者的集體共識?在網路操作上的法律界限要如何拿捏或是自我保護?《旭時報》透過和網路數據分析專家以及律師的討論,帶給讀者更深入的思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