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需要太陽能?
- 台灣的經濟結構以出口為導向,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各個品牌相繼宣布加入 RE100 倡議,即 100% 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打造「潔淨供應鏈」是拿下國際訂單很重要的前提要素。(RE 100)
- 全球碳關稅浪潮,加上歐盟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上路,若不減碳就得被課徵碳費, 2022 年統計歐盟位居台灣第 4 大出口市場,只要有輸出至歐盟國家需求的企業,對於綠能的需求是日益迫切。(旭時報、經濟部)
- 台灣 98% 能源依賴進口,每年約需耗費 1.4 兆台幣,相當於 10% GDP,過度依賴進口也容易受到國際局勢而波動能源價格,若利用太陽等天然資源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自主性,可省下大量的成本,也能做到風險管控。(powneranch)
台灣適合發展太陽能嗎?
來自國際供應鏈的壓力,許多台灣企業不得不面對導入再生能源的考量,目前為再生能源主力的太陽光電,台灣適合發展嗎?
- 地理面:
- 產業面:
- 陳信瑜分享台灣自身具備電池及模組的產能,「自給自足的製造」會是發展太陽能的重要優勢。
- InfoLink Consulting 助理分析師陳彥丞也提到,台灣廠商因產能規模較小,在成本上無法發揮規模經濟優勢,且近年人才外流導致研發能力下降,在技術與成本上都須面對市場競爭的挑戰。
- 市場面:
- 陳彥丞說明台灣政府為了保護本土太陽能產業,限制進口中國的太陽能產品,但也間接導致了台灣的太陽能模組價格高於全球其他市場,進而可能降低開發商投資的意願。
- 過去台灣綠電發展為躉購制度,即政府保障綠電的收購價格,為提升市場競爭與滿足電力需求,台灣自 2020 年開放自由交易,相較他國自由市場起點的時間較晚,仍需面對過渡期挑戰。(環境資源中心)
在實際執行面,企業會遇到什麼困難?
- 躉購費率是雙面刃
- 饋線缺乏
- 陳信瑜說明在用電量較少的郊區需排隊架設饋線,因饋線負責輸送電力到電網,如沒有饋線電力便無法被傳送出去,對於有綠能壓力的產品,可能會直接性的影響外銷的量或時間。
- 資訊量不足
- 陳信瑜從廠商角度觀察,以及使用端微醺農場負責人黃衍勳同時提到,一般民眾不論在實務上,或對綠能法規的了解都不夠深入,必須透過廠商或者政府協助說明細節,尤其產業屬性的不同,適用範疇也有所差異。
- 黃衍勳提到法規是影響實際執行很重要的衡量層面,以農業為例,目前仍以架設太陽能板於非生產區的附屬設施,較容易申請通過,例如迴轉道路等空間;但若要架設在種植區上,因涉及公部門考量高覆蓋率可能影響作物生長的問題,此類型營農型的光電申請相當不易。
未來會如何?
台灣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 的目標中,太陽光電的期待為設置 20GW,盤點 2022 年原預計累積裝置量應達11.25GW,實際上僅為 10.22GW,階段性未達成。公部門也期望從政策面出發,加速綠能推進。(環境資訊中心)
- 2023 年 5 月 29 日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中,規定新建或改建的建築物達一定規模以上,必須裝置屋頂太陽光電,被視為「屋頂光電」一大推動助力。(環境資訊中心、全國法規資料庫)
- 「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旨在由公部門協助民眾架設屋頂光電,其產生電力將由民眾優先自用,剩餘電力「全額躉購」轉賣給台電或一般用戶。屋主享免出資外,還可分得保證收購費率 10%。(經濟部能源局)
- 「用電大戶條款」規範契約容量 5,000kW 以上用戶,必須在 5 年內設置契約容量 10% 的再生能源。(經紀錄能源局)
企業為何想導入再生能源,不僅是為了跟上國際碳中和趨勢,更能帶來投資效益?請看《旭時報》與專家們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