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台灣旅宿業終於等到睽違 3 年的疫後復甦,住房率需求大幅增加,但疫情期間人力緊縮警報並未解除,如今又因需求度提高釋出大量職缺,從基層至管理層都進行人力大洗牌。
- 房務人力不足:房務是跟時間賽跑的工作,需要藉由專業訓練達成熟練度,旅宿業者表示要訓練一名房務員,最少要花上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公視新聞網)
- 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成效不彰:勞動部將旅宿業、餐飲業及航空站地勤業納入專案服務,積極媒合國人就業,結合跨部會資源分別從勞工端及雇主端給予協助,經推介就業的失業勞工每人每月最高發給就業獎勵金 1.3 萬元, 勞動力發展署各分署已依照需求條件推介 1272 人供業者選任,但業者僅同意僱用 80 人,僱用率 6.3% 偏低。(TVBS)
重點在哪裡?
- 薪資不誘人新血匱乏:根據 104 人力銀行統計分析,飯店工作與房務人員平均月薪約 2.7 至 3.3 萬元,相較其他產業長期面臨低薪、工時長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年輕人興緻缺缺,許多勞動力另外尋求更自由彈性的工作,加上整個台灣的工作價值觀正在改變,缺工只有越來越惡化。
- 政策缺乏長遠願景:旅宿業現有任用中高齡、採行智能旅宿等配套方案,或要求政府開放外籍勞力投入等,皆是為了緩解人力的即時需求;但長期來看,旅宿業要以人才及台灣的服務文化為基石,才能吸引更對有熱誠的人加入旅宿產業,透過不同視角,看見台灣的未來。
未來該如何?
- 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建議,政府可開放外僑生來台,並且招募中高齡員工進入職場,但更重要的是職務必須經過重新設計後,使這些救援人力能真正進入環境發揮作用。
- 承億酒店總經理戴淑玲認為,人才是產業的最大資產,服務業要有人,首先要改善整體企業經營方式,工作環境具有樂趣,員工之間能彼此理解,讓工作成為有趣的事情,就有機會。產業必須擁抱智能化,機器人可做大量學習資訊整理與記憶,但取代不了人的一顰一笑,最細微的往往才是最難的,這也是服務人員存在的價值。
- 了了礁溪負責人林思雨幫員工建立責任感,並且讓每個人工作能夠與客人交流,對產品有榮譽感,才能創造對品牌的理解並激發工作熱情。
- 為解決旅館龐大人事成本與經營困境,敦謙國際 2015 年推出全球首間無人化智能飯店「鵲絲旅店」,提供智慧設備、系統管理、PMS 訂房系統等服務 ,可有效減緩勞務性質的缺工問題,但台灣旅宿服務業要持續精進最終還是需要人的配合,智能設備是輔佐、人力則專注於開創不同體驗,相輔相乘。
旅宿業進入前所未有的缺工浪潮,相關工作者與產業正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辛苦,如何解決沉痾問題,照亮產業未來?請看《旭時報》與旅宿產業代表的深度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