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行政院於 2023 年 6 月通過公私立學校學雜費補貼方案,減免私立大專院學雜費 3.5 萬元,針對公私立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再加碼補助 1.5 到 2 萬元,並精進就學貸款的申貸及還款措施,將於明年2月上路。
- 台灣公私立大專院校的學費差距約 5 萬元,卻有 2/3 的大專院校學生都就讀私校,多數學生都需負擔較高的學雜費用,希望藉此政策降低私校生的經濟負擔。
遲來的正義?
-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分享,請政府補貼私校學費的建議,工會已經講了 20、30 年,此議題雖因大選將近而得到重視,但私校生的平均學貸約 40 萬元,每年 3.5 萬元的補助,4年也才 14 萬元,仍有調增空間。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伯芬提及,此政策能提升辦學有口碑、規模大的私立大學,若學生對某間私校的學程有興趣,能不受學費壓力所影響,勇於選擇自己喜歡的系所。
- 某些國立大學位於非都市區,從市中心到校園也有一定的通勤成本和交通風險,此補助能讓學生增加科系、學校選擇,去考量都市區的私校。
仍需配套措施?
- 剪紙藝術家楊士毅分享,身為背學債、為家庭償還百萬債務的人,最可怕的花費不是學費,而是生活費、雜費、住宿費等開銷,像其就讀的藝術系所就要買顏料、畫具等設備,若政府未有相關配套,學生入學後不一定讀得下去。
- 戴伯芬主張政策需有排富條款,針對不同學生的背景做出區別,弱勢家庭的學生需要更多補助,甚至像美國有全額獎學金的措施,對於富裕家庭則不須多予補貼。
- 英國雖然學費高,但採彈性還款制,學生畢業後的收入會影響還款金額,若薪水未達一定標準就不用還學貸,保障高教的投資結果,跟實際還款情形相符。
未來該如何?
- 隨著產業體質改變,教育市場也須做出變革。戴伯芬點出,現在台灣社會的基層缺工,若讀大學未有相關目標,不如去學習一技之長,要看清楚就業市場的趨勢,不要讓教育變成貧窮陷阱。
- 林柏儀建議,台灣身為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差距越來越大,教育成本不應單靠學費支撐,要由國家機器的力量去引導。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政府對高教補助佔全國 GDP 1% ,台灣卻僅佔 0.4%,期望能透過增加交易稅、房屋稅、土地稅等方式,讓謀得利益的人多貢獻到社會上,這才是彌平階級資本懸殊的關鍵。
台灣有 2/3 的高教能量由私校提供,但就讀私校學生,每學期卻須負擔比公校生高 5 萬元的費用。在提倡教育平權的社會,政府可擔任何種角色?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Apple 指名合作藝術家楊士毅的人生故事,也能帶來不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