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農夫市集大約在 15、16 年前開始,不是雲林的在地女兒,但李宜倩看見雲林產地的可能性,並透過創辦「三小市集」來凝聚生產者、網路客群。
- 以「小人物」、「小土地」和「小滿足」三特點為基礎而成立「三小市集」,日後逐步發展成為「三小文創」,期許成為從產地出發的食農交流平台,成為產「消」之間的溝通橋樑。
- 目前跟 120 幾位農夫擁有合作關係,讓生產者專注於品質掌控,團隊則負責產品包裝設計及行銷;雙方以對等角色相互配合、各司其職,以利爭取更多的訂單、拓展新市場。
如何發揮連結者的價值?
起初李宜倩土法煉鋼,花一年的時間在農地打工,讓自己先從了解農業開始。身為移居者的宜倩一開始會有「要幫助誰」的念頭,隨著深入了解產業後,轉念成「從我能做的事開始」去理解農夫們的狀態,再從中摸索出一套合適的合作模式。除了實體交流之外,今年也開始嘗試電商通路,打開銷售的新管道。
- 對農夫、小型生產者而言,在銷售方面會遇到穩定供貨及品質維持的挑戰,而這些問題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團隊透過集結合作、打群戰的方式,創造更大的可能性,彼此交換成功的經驗並且不斷複製。
- 市集舉辦的過程中,團隊也連結到很多企業夥伴。李宜倩認為除了串聯生產者、消費者、企業端三方之外,更期待團隊的角色能站得更前面一些;強化連結者的主導性,同時推廣農產品以及文創品牌,創造共好的價值。
未來會如何?
地方創生的核心在於「人」,李宜倩在這 10 年間創造許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斷活絡產業、實踐共好。而如何持續三小文創的穩定並做大,正是她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 李宜倩提出設置「分散式供應鏈」的想法,比方依據地區來設置集結點,每個城市依照季節提供農產,以去中心化的系統來達成產消之間的平衡樣態,同時又能向外擴展行銷。
- 團隊期待可以翻轉過去企業採購禮盒、團體旅遊等以「量」取勝的型態,轉化為「分散式體驗」讓民眾參與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創造實踐地方共好的長尾效應。
雲林擁有好產地、好團隊,而在地耕耘 14 年的三小文創將如何繼續探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又會如何實踐與在地共好、創造因為食物而生的新關係呢?接著透過三小文創有限公司創辦人 李宜倩的分享,了解食農整合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