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爺爺離開後,陳奶奶成了獨居老人,孩子們雖事業有成,但都在國外,無人能抽身返台陪伴日常,陳奶奶更不願勞師動眾,小驢行平台的司機大哥因為日常接送,反而成為陳奶奶最熟悉的陌生人。經過長時間相處,奶奶把所有證件都交給司機,連遺屬、財產和帳戶資料都囑咐他,請他在臨終時幫忙打給孩子。司機成為長輩長照人生最後一段路的守護者,兩個素昧平生的生命成為彼此的祝福,小驢行創辦人侯勝宗坦言:「類似的感動故事幾乎每天都在我們的平台上發生。」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侯勝宗是全台第一位專門研究計程車司機的學者,研究專長是以行動科技與服務創新做驅動,「 2005 年台灣大車隊剛成立時,我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計程車衛星派遣車隊技術,長期時間在台灣大車隊蹲點研究,發現司機常在路上空繞找客,空車時間長也會導致收入不穩,那時就希望透過科技創新協助產業轉型。」
通過教授升等後,侯勝宗仍持續用科技部、國科會計畫做相關研究,但他發現學者的研究高塔無法直接幫助司機提高收入、改善生計,「我好像 paper machine,只會寫報告,研究的司機都只是數據而已,而非活生生的生命個體。」當 Uber 在 2009 年進入台灣,他更是站在第一線直擊科技平台與車隊的負面對立。
「心中升起一個問號是,我到底有沒有幫助到司機大哥,讓他們的生活、生計、生命都改變?答案是當然沒有,我是幫助到資本家。」這讓侯勝宗決定不再申請政府短期計畫,轉而投入「不會結案的計畫」,透過自身力量與專業主導有社會影響力的實踐。
開發小驢行平台串聯科技與需求,提升運匠工作認同與附加價值
為了增加司機的多元競爭力,2014 年侯勝宗成立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於 2023 年更名為台灣微光行動協會),包含包車旅遊、高齡照顧、身障接送等,練兵 3 年後仍覺得搔不到癢處,他坦言:「司機能力培訓得再好,接不到訂單也是枉然。」當時中央開始推動長照 2.0,地方政府邀請研究過復康巴士的他來示範,進而搭上科技部計畫, 2019 年成立社會企業「小驢行」,打造線上平台串聯政府、司機、使用者,並與在地車行合作,擴充長照服務量能。
侯宗勝說明,小驢行可同時達成讓符合公費補助身份者減免車資,也開放給自費民眾使用,還給全台偏鄉、高齡、身障者行動自由。「我們的優勢在於特殊車種,車子經過改裝,輪椅可直接上車。」與一般計程車相比,小驢行的服務對象多以社會弱勢族群為主,「司機發現自己不只是運將,把人從 A 點載到 B 點而已,而是長者在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重要生命陪伴者。」
「過去計程車司機被視為男人的最後一份工作,很多人只是為了有一口飯吃才來做這行,自我價值和工作認同感都不高,加入小驢行的載客服務後,發現自己還有能力為弱勢者服務,是社會重要的棟樑,自信心增強、肯定自我價值,家人們也開始以他為榮。」侯宗勝回憶,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時,微光行動協會司機完成超過 4,300 趟次防疫專車派遣任務,協助接送確診者,同時創下司機零確診的不可能任務,是讓外界注意到微光的第一步。
洪恒毅是微光行動協會的長照司機之一,加入前曾創業開茶飲店,無奈房東收回店面導致關門,在侯勝宗邀請下與小驢行結緣,花費半年考取照服員單一級技術士技能證照,也學習導遊的旅遊行程規劃,還陸續取得照服員資格、爬梯機操作、CPR 等技能。
「我一開始不是很習慣與陌生人互動,但看到同事會用唱歌、關心去提振長輩的精神,讓我也想嘗試看看。」洪恒毅表示,有些長輩因長期臥病,總是愁眉苦臉、生無可戀,「我服務的個案中有一名中風 3 個月的阿嬤,原本對長期復健很悲觀,開車過程中我都跟阿嬤分享過去聽過的成功案例,下車時不忘幫她加油打氣,從阿嬤的眼神與神情,我發現她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
發自內心的關懷與噓寒問暖,不僅給長輩帶來溫暖,也讓許多微光運將找到工作的附加價值,「我本來就喜歡寫作,兒子幫我設立臉書專頁『洪爸爸與他的長照司機日常』,讓我能書寫載客時看到生命故事,現在我每天開車上路都很開心,上班時間過得特別快。」洪恒毅的眼神散發光芒。
把司機當夥伴看待,小驢行翻轉產業低薪困境
然而回到產業本身,面對司機的生計問題,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最新統計顯示,專職計程車駕駛平均每月營收為 4.2 萬元、油燃費及充電費約 2 萬元,收支相抵後每月淨收入 2.2 萬元,而加入大型車隊的每月淨收入可多 6 千元。洪恒毅透露,長照司機底薪約 3.2 到 3.4 萬元,若加開爬梯機、接晚班,月收可達 4 萬元,且享有勞健保、退休金提撥、週休二日等福利。
「在小驢行,我希望能改變社會對於司機負面觀感。」侯勝宗分析,一般車行司機屬於承攬制,司機以趟次決定收入多寡,車子的保養與油錢必須自付,微光協會輔導合作車行把司機當作重要夥伴而非單純的人力,以聘僱制給予每月保障收入與穩定上下班制,「當工作不再只是為了拼一口飯吃,司機就願意多做額外的人性服務。」
侯宗勝信誓旦旦地說:「小驢行的司機不求快,而是比安全、貼心」,成立 6 年來,累積約 400 萬次媒合趟數。除了保障工作福利,小驢行也盡可能聘雇在地人當司機,增加地方工作機會,同時創造服務量能,3 年前接續啟動「花木蘭就業計畫」,培訓想二度就業的中高齡女性,讓有照顧家庭需求的女性多一種彈性工時的職涯選擇。
花木蘭司機之一的王瀅淇曾分享到,有些女乘客深夜搭車,或小孩晚上有接送需求,都會偏好乘坐女性駕駛人車輛,身為女司機反而有優勢。協會去年成功培訓 100 位「花木蘭」,不僅成功賦能婦女就業能量,也讓需要照顧孩子的媽媽投入職場,更獲得企業、基金會支持與挹注,有助於擴充偏鄉長照服務場域。
全台最大無障礙車種平台,子女安心、政府放心
小驢行目前是國內最大無障礙車種媒合平台,在全台約有 2 千台長照巴士,涵蓋約 1,400 萬的縣市人口,每分鐘約出車 4 趟長照接送,每天則可提供約 6,000 趟次的長者就醫和偏鄉出行的載客服務。對於不熟悉 3C 工具的長輩,小驢行也提供電話、LINE 的叫車服務,司機端以 APP 去控管車子調度和繞行路徑,子女也能監控長輩移動進度,知道長輩是否到達醫院,以及滿意度調查、安心簡訊等功能。
對於經濟弱勢但不符合公費資格者,小驢行也串連企業贊助、公益捐款,提供「待用車資」讓他們享受便利服務。「我們的服務等於是在幫大家『盡孝道』,讓心有餘力不足的子女也能透過小驢行平台,減少長者移動不便的痛苦,降低子女照護壓力,有效又安心的掌握長輩行蹤。」侯勝宗滿足的笑説。
洪恒毅分享,近期到政大後山接送長輩,預定 8 點的趟次,他在 7 點半就到達等待,遠遠看到在罩著帆布的鐵皮屋前方,有位長輩坐在輪椅上等待,「當時很冷,我趕緊跟他確認身份無誤後,就將他推上車。」從對話中,洪恒毅發現二位老人家住在舊屋中,因中風兩次需坐輪椅,女主人因胃潰瘍赴醫院急診,中風長輩忘了帶鑰匙,只能等到凌晨 12 點多老婆回家才得以入門。
洪恒毅帶著暖暖包與微光行動協會助理一同前往探訪,才發面鐵皮屋內狀況極差,兩老身體都不好,各自躺在一張床上,全身長滿皮膚病,沒廁所就用臉盆當便器,「家訪過程老人家一直掉眼淚,看了真的很不捨。」洪恒毅將其遭遇分享在臉書,有朋友主動聯繫希望伸出援手。
有別於一般長照的接送服務,把長輩送到指定醫療院所就結束,洪恒毅強調:「侯老師常跟我們分享他做微光協會的起心動念,讓我更加重視人本的生命關懷,在被允許的範圍內,我都會主動觀察乘客的居住狀況,透過聊天互動,進而衍生出後續介入動作,讓我對工作更有熱忱。」
以使用者為中心,未來打造「食醫助行」服務網
事實上,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移動,不再只是水平的交通移動,許多高齡長輩住在老公寓,沒有電梯就很難下樓,尤其是輪椅族,「沒有垂直移動的選擇,連就醫都是問題,更遑論離開家門透透氣。」侯勝宗深信,只要有移動服務,就能帶動「食醫助行」的改變可能,包含物資、食物、到府居家照顧、外出就醫和就學等社會參與,這些都是基本人權,否則人生是黑白的。
對於「食醫助行」的未來願景,侯勝宗已透過微光行動協會試行,像是與 1919 食物銀行合作,定期將米、罐頭、麥片等基本民生需品的食物箱到弱勢家庭,「過去很多食物銀行雖與賣場合作惜食計畫,但因偏鄉交通不便,物資運輸成本也很高,即使收到來自各地的惜食,要在食物保鮮期前運送到目的地,仍為極大挑戰,但加入我們的服務,讓很多不可能變可能。」
對於食醫助行的串聯想像,微光協會也試圖以「捐趟次」服務取代傳統「捐車」模式。「我們 5 年前跟裕隆企業合作,由他們提供車輛、1919 食物銀行供應物資、協會在台東創立的南迴協會提供運輸,完成一趟又一趟超過 239 公里的 Door to Door 惜食物資接力任務。」為了發揮最大服務效能,侯聖宗也建置 APP 可即時登記食物品項、數量、運送地點,還能追蹤車輛位置、預計到達時間。在多方合作下,一箱箱食物成功在 24 小時內跨越半個台灣,原本面臨報廢的惜食,在交通網建構下,成為偏鄉孩童、老人共餐的美味佳餚。
台灣高齡人口將在 2030 年提升到 30%,對於建構與優化長照交通服務,侯勝宗信心滿滿:「逢甲大學致力於打造出以『移動弱勢者』為中心的食醫助行育樂平台,透過一站式整合服務,讓全台的偏鄉、高齡、身障者都能接觸到移動網,打造共好共榮的移動生態圈。」
5 年前,小驢行為了試水溫,在台中梨山放了 3 台車接駁專車 ; 5 年後,小驢行的合作車隊全台跑透透,將光亮照進弱勢族群心中,用生命影響生命,「同樣再 5 年,我相信我們能成就更大的倡議,幫 2030 年的台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