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一個極為平凡的日常,大學剛畢業,身為嘉義基金會送餐志工的孫士姍,為個案阿雲嬤送餐,按門鈴那刻,發現前一夜的便當竟完好無缺地掛在門口。「因為跟阿雲嬤已經很熟了,透過窗口一看,發現她躺在床上口吐白沫、陷入昏迷狀態。」孫士姍緊急叫了救護車,並通知社工及家屬,阿雲嬤才能及時送醫,保住一命。
嘉義是全台灣老年人口最多的縣市,第二名是雙北,當時還在讀大學的孫士姍,把「當志工」列為人生必做清單,進而開啟長輩送餐的體驗人生。
「志工送餐服務讓我深刻體會,這對長輩來說是立即性的關懷,有著不做不行的急迫性。」 2 年送餐過程中,孫士姍走訪個案長輩家,當時送餐體制還很「傳統」,送餐員得背著一疊紙,請收到餐點的長輩簽名,每逢雨天執行難度便升高,簽名紙總是被雨淋濕、爛掉,且收集後要建檔整理也不容易。
新科技送餐平台,在遠方也能看到爸媽的表情
為了完成任務,孫士姍自招,曾因貪圖方便偷幫長輩簽名,「不論是家人或社工想透過紙本回溯用餐長輩究竟吃了哪些餐食,必須大費周章調資料,更別提透過飲食有系統地追蹤、確認長輩的身體健康變化。」
第一線服務的經驗,讓孫士姍察覺到送餐流程需要更系統化,同時提供更多即時狀態回報, 2019 年她與大學同學范曦、返鄉青年張鈺梅在成立「銀色大門老人送餐平台」,自行研發科技送餐系統,可追蹤送餐定位、媒合志工、串連各地餐飲店、老人食堂及送餐大使,結合軟硬體串連全台各地老人送餐服務。
記者採訪時,正逢中午送餐時段,孫士姍打開後台系統,上百名長輩的用餐日常從後台就能一目了然。送餐員每日送餐時只需拍攝長輩照片、勾選送餐完成,並撰寫簡單的「送餐日誌」,社工可隨時透過後台查看長輩狀況,必要時電話關懷或聯繫在地里長、醫療機構,子女也能透過線上回報,看見遠方父母的神情和餐點內容,掌握家中長輩的每日狀況。
「送餐提供的不只是餐點本身,實際的關懷更是另一個重要目的。」孫士姍笑說,初期連最親近的家人都誤以為自己是開便當店,而真正讓大家連結搞懂她做送餐的初衷,反而與自家阿嬤的生命經驗有關。
孫士姍回憶:「有次阿嬤拿東西滑倒,在廚房地板躺了一下午,都沒人發現。」後來被阿公發現,且幸運沒有大礙,但類似狀況不斷發生,「最後是藉由社區送餐服務員的每日回報,才讓家人能更即時掌握阿嬤的身體狀態,也間接凝聚全家人的情感,媽媽和阿姨才更認識老人送餐的價值。」
這份信任和讓家屬安心的感覺,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由於有些長者可能因身體不適、心理空缺,把第一線送餐人員當成情緒出氣筒,「有時我們是他一整天唯一的說話對象,開心或不開心當然都會表達在送餐服務上。」孫士姍認為,服務長輩並無位階和施授之別,必須回到最初的核心價值。
對銀色大門團隊來說,提供長輩基礎營養需求、減緩身體機能退化,是長期以來支持大夥的動力,孫士姍強調:「面對挫折時,我總提醒自己與團隊要看見這份工作的潛在附加價值,那份信任與讓家屬安心的感覺,不是金錢可衡量的。」她的眼神透露著堅定情緒。
目前「銀色大門老人送餐平台」共有 130 位註冊送餐大使,每日約有 50 人進行送餐,可服務約 200 位長輩,每月送餐人次達 3 萬人。餐點部分則與嘉義市「雅禎營養諮詢機構」合作,確保營養品質與安全,未來還將與奇美食品合作,拓點到台南等地區,擴大老人服務範圍。
退休也不老,讓媽媽們找到服務的附加價值
另一組對銀髮族送餐有想法的,是由曾曉薇和黃慧玲在 2017 年創辦的「灶神在家」團隊。「一開始是想做老人服務,但與其只做服務,不如變成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才能更長久經營。」曾曉薇回憶,創業動機是希望服務並陪伴自己的外婆,初期媒合退休媽媽們煮飯給沒空做飯的年輕小家庭,沒想到有不少客人提出中午送餐給爸媽的服務需求。
初期「替爸媽送餐」只是少量的特殊服務,沒想到意外蹦出的商機,在團隊成軍 1 年後,竟被納入正式服務項目之一。曾曉薇坦言:「我們沒有中央廚房,都是 1 位媽媽照顧大約 3 個家庭的需要。」少量精緻的服務模式可滿足客製化需求,因應不同家庭的銀髮餐,推出針對糖尿病、腎臟病特別製作減鹽少糖料理,「我們會做更細項的媒合,消化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再轉換讓備餐媽媽們知道,進行菜單設計。」
目前「灶神在家」在長輩餐點部分,一共推出 4 大類,有顧及營養均衡需求的全熱「銀髮餐」;針對牙口不好的長輩,引進日本蒸氣軟化技術,並保留食物完整外型的「銀牙餐」;「蛋白質調節養生餐盒」會為腎臟病友調節適量蛋白質和低磷鉀鈉;還有可冷凍送到外縣市的「養生凍齡餐」,都是專為長輩設計的健康料理。
「送餐真的只是其中一環,另一部分還是回到關懷。」因長期送餐,長輩或多或少會反應自己進食狀況,像是有些食材以前能吃、現在已咬不動,「透過餐點認識長輩的身體需求,才知道如何加以調整。」曾曉薇坦言:「對子女來說,花錢買餐點並不太困難,但有人可討論長輩身體狀況,關照層面大不同。」當送餐人員發現致電無人回應,或按門鈴後屋裡有異音卻沒人應門,都可即時通報,這才是送餐服務隱藏的重要價值。
找人煮飯,是想要找到替代家人的愛與溫度
「其實吃飯是小事,很多人是想透過我們的服務,找到可以替代家人的愛與溫度。」曾曉薇深信,一日三餐是最基礎的民生需求,卻需要用最細緻和理解的心思去滿足。
曾曉薇笑說:「我們一開始想像是為了幫長輩創造退休後的第二人生,沒想到現在幫我們做餐的人反而越來越多元了。」目前在雙北地區已有 40 位料理者,多數是退休媽媽,其中也有部分是育嬰假的男性與家庭主婦,提供長輩約 50 位、 80 戶一般小家庭的每日熱餐。
隨著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曾曉薇認為,可預期未來會有更多老人送餐服務需求,商業結構也可能隨之改變。漫漫長照之路,唯有越來越多元服務在路上,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需求才能更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