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約就讀國中,出生於 2010 年前後,被稱為阿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的一群,是第一群全然生活在社群媒體世界的一代。
在他們出生成長時,Meta(前 Facebook)、X(前 Twitter)也正在成為串連全球網路用戶的科技巨頭。他們的嬰兒照、幼兒時期的一舉一動,成長過程的喜怒哀樂,都被父母當作生活的紀錄,放上社群媒體分享給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當全世界 -- 包含社群媒體經營者自己 -- 都還沒弄清楚社群媒體帶來的社會生活影響是什麼之前,阿法世代已經慢慢長大,也成為多個社群媒體帳號的一群,並且成為創造社群媒體新風潮的一群。
短影音就是他們透過 Tiktok 發展出來,如今成為各大品牌行銷廣告產業從業者,最熱衷應用的線上行銷新模式。
在商業市場,人們把阿法世代視為未來的消費者,追蹤關注他們使用社群媒體的各種「創意」和「瘋狂」。而在教育現場,家長或老師們面對未成年卻掌握潮流的孩子,卻束手無策。
對矽谷社群媒體的新創業者來說,商業市場邏輯正確、投資人和股東滿意,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全球社交網絡實驗裡,每一個人,都是被現實的殘酷給驚醒的。
祖克柏:我很遺憾,但是沒人能證明這跟我們有關
上週 1 月 31 日(2024),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辦聽證會,包含 Meta、X、TikTok、Snapchat、Discord, 5 間科技巨頭的執行長都被要求出席,因社群媒體性剝削或騷擾而失去孩子的受害家長也在現場,他們舉著死去孩子的照片表達不滿。
面對南卡羅來納州的參議員 Graham 「雙手沾滿鮮血」、「你們的產品正在殺人」的批判,Meta 創辦人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說,「我對你們所經歷的一切感到抱歉,」他神情哀戚的保證,「沒有人應該經歷你的家人所遭受的事情,這就是我們投入如此多的資金的原因,我們將繼續在全行業範圍內做出努力,以確保沒有人能夠經歷你的家人所遭受的事情。 」然而在這之前,祖克柏也聲明,「現有的科學研究尚未表明,使用社群媒體與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之間,存在因果關係。」Meta 龐大的法律顧問團隊,給了祖克柏很清楚的底線:絕對不能直接承認這是我們造成的。
上週的聽證會是為了《兒童網路安全法案》的草案而召開,Meta、Discord 和 TikTok 都拒絕支持這個法案,原因是要達到保護兒童與青少年在網路上的社交關係,就必然牽涉隱私和審查的問題,不只科技巨頭拒絕,聽證會上表示擔憂基本人權被侵害的人也不少。
這就是阿法世代所面對的時代現實。大家都知道有問題,但沒人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阿法世代都在社群媒體上做什麼?
針對社群平台對於青少年保護的措施,《華爾街日報》曾做過一個實驗:在 TikTok 上建立 100 多個機器人帳戶,其中 31 個註冊為 13-15 歲的使用者,但他們發現,不管年齡分界,只要帳號有接觸、停留毒品的相關影片,平台接著就會繼續投放大量關於吸毒的內容 ; 另一個帳號被系統設定對「性」感興趣,就會收到大量色情影片。TikTok 完全沒有針對用戶年齡做內容推播的分級把關。未成年人在社群媒體接受毒品、情色訊息可能增加他們的犯罪或受侵害,這樣的指控並非空穴來風,在 2023 年底,有 60 多名青少年家長對 Snapchat 提訴,指稱此平台涉嫌協助其孩子購買過量藥物。
未成年用戶在社群媒體上遭遇的問題,不僅僅是分級內容,更大的挑戰,也是即使《兒童網路安全法案》通過都不一定能觸及的,是社群媒體上的「挑戰文化」。TikTok 曾因各種危險性高的挑戰而引發爭議,像是為了挑戰「龍之吐息」,在印尼有 25 位兒童吃下泡過液態氮的糖果,造成內臟灼傷 ; 阿根廷有位 12 歲女童為了完成「昏迷挑戰」而窒息死亡 ; 印尼有位 18 歲少年進行肉身擋卡車的「死亡天使」挑戰,而遭到輾斃。
祖克柏說,Meta 自 2016 年以來,已在平台安全控管上花費 200 億美元,並雇用約 4 萬名員工來處理相關問題。但是,他並沒有說清楚,這 4 萬名員工用什麼標準和方式,來處理哪一些問題,得以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台灣:黑幫吸收青少年行騙詐欺的人才庫
同樣的現象在台灣,焦點不在美國聽證會上討論的受害兒童,更被關注的是社群媒體引發的青少年犯罪。根據警政署犯罪統計年報,在刑事案件的嫌疑犯人數中,12-17 歲青少年在近 3 年平均每年查獲 1 萬人犯罪,最大宗為詐欺。
為什麼是詐欺呢?這跟台灣的詐騙犯罪特別多有關。
詐騙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黑幫過去只能在網咖、撞球館、廟會等實體地點去吸收人,但現在只要在網路上讓年輕人當眾炫富、拍攝有趣的挑戰影片,就能輕鬆觸及不少青少年,而且更好吸收。簡單來說,社群媒體就是黑幫的人才庫。
為什麼在網路上更好吸收青少年加入黑幫的犯罪?
長年在觀護所輔導青少年罪犯、利伯他茲心理諮商所所長才煒民在第一線的觀察,他認為,青少年在社群媒體推播下,不斷被灌輸物質主義的概念,慾望被無限放大,希望透過拿到最新的名牌、賺大錢來證明自我價值,也不會看到被害人錢財被剝奪而陷入痛苦的後果,因而選擇最快獲取利益的詐騙來入門,被吸引成為詐騙集團的車手。
成大心理系副教授徐欣萍從性格心理學及社會行為的角度,進一步分析青少年無邊無際無分寸的追求挑戰競爭的心理成因,「青少年抽象推理和反思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在缺乏生命經驗的情況下,無法去驗證影片中似是而非的觀點,交友觀或世界觀很容易被這些動態且具象化的影音內容牽著走。」
沒有下限的演算法是關鍵
2010 年以後出生的阿法世代,比社群媒體的年紀還要年輕。在他們出生之前,社群媒體以演算法最大化用戶注意力以換取最高廣告營收的商業邏輯,就已經確立。當阿法世代加入社群媒體成為主流用戶的同時,這樣的商業邏輯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更無所不用其極的在 AI 人工智慧等科技的演進下,進化到極致。
以 TikTok 為例,用戶在進入 TikTok 頁面後,首先呈現的是「為您推薦(For You)」的分頁,讓使用者優先接觸到最聳動、最吸睛的內容,進而黏著在平台上。Tiktok 官方說明,「為您推薦」分頁會依據你的觀看所在地、偏好語言、跟影片的互動(按讚、分享、收藏、留言)及觀看時間等因素,推播演算法認為你有興趣的內容。
然而,演算法並不能確認影片的挑戰是否為危險動作,只知道影片是否有熱門的潛力。TikTok 的發言人也曾對媒體表示,沒有任何演算法能夠完全準確地監管內容,因為理解影片(尤其是有關毒品的影片)需要大量的背景資訊,在這個過程中,違法、色情或可能發生意外的挑戰就這樣被推送出去。
換句話說,演算法是沒有下限的。而且,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有效監管有害或犯罪內容,並在演算法邏輯下被阻擋。
鑽研媒體心理學的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指出,在看完很不可思議的挑戰後,觀看者因著刺激感會出現 arousal(喚起),興奮、坐立難安、開心等感受不僅會被放大,更會為了去經歷「完成巨大挑戰後鬆一口氣的喜悅」,促使觀看者去模仿。當青少年的識別力有限,他們就容易去模仿流量高但不見得安全的挑戰。
歐盟開始監管大型數位平台
阿法世代的未來,該怎麼辦?
看到社群媒體平台引發的負面影響,歐盟在 2023 年開始推行《歐盟數位服務法》( Digital Services Act,DSA),已經準備在今年(2024)2 月全面上路。平台需審查並下架有害青少年、不實資訊、仇恨言論、強迫推銷等內容,違反者最高將處企業年度全球營收的 6% 罰款。
TikTok 對此表示將提供檢舉機制,非法內容將經審查後刪除,如有異議可上訴,每月會公布下架什麼樣的影片。使用者也可關閉「為您推薦」的個人化模式,僅推播當地熱門影片,而非演算法認為個人會有興趣的內容,也關閉 13-17 歲用戶的推薦廣告功能。
然而,即使所有社群媒體都願意配合,DSA 就真的能保護下一代嗎?答案令人沮喪。
DSA 的監控方式僅止於歐洲地區,而且,歐洲事實查核組織協會調查,Tiktok 在調整演算法保護青少年的執行成效極差:TikTok 在 6 個月中僅審查歐盟某些國家的 15 個影片,未觸及到多個歐盟國家。
網路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已非新聞,輿論從過去就不斷探討如何增進孩子的媒體識讀力,在他們滑過各種特定觀念的影片後,還能保有自我意識不被惡意操弄。屬於「最純粹」數位原住民的阿法世代,持續追隨一些「令人不解」的瘋狂挑戰,社群媒體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沒有社會上更多人的理解,阿法世代所面臨的困境,很難獲得更多國家和大眾的重視。
《旭時報》邀請到研究性格心理學的成大心理系副教授徐欣萍、傳播心理學專長的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以及擔任過台北少年觀護所輔導老師、台北/新北地院少年輔導講師的利伯他茲心理諮商所所長才煒民,一起針對心理面、媒體操作面、兒少保護實務面來剖析阿法世代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