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是一場小口角,要拿刀殺人?」殺人的青少年,殘暴的做法和事後的冷酷,讓整個社會譁然。一個多月後,關於青少年暴力的討論,被其他的喧囂淹沒了。但是,青少年情緒控制、處理的問題,並沒有跟著沈寂,也不只是發生在台灣。
2023 年 12 月 25 日,一個跟平常沒什麼不同的上學日,在台灣新北市念國三的楊同學,來到他年輕生命的最後一天。那天,他上了各大新聞頻道和網路熱搜,因為他被同校學生持彈簧刀插入頸部、胸部,傷及要害大量失血最後不治。
暴力行為背後的情緒障礙困境
情緒調節失調(dysregulated emotion regulation,DER)包含「無法有效認知、理解行緒」、「情緒反應不明確」、「其對情緒的反應不被接受」、「不了解如何調解情緒」、「經歷負面情緒時,難以控制其衝動」。根據心理學研究顯示,若 8-12 歲兒童有所謂的 DER,孩子很有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產生挫折感,增強對他人的攻擊行為。
經過更深研究,研究指出「不良的情緒調節可顯著預測青少年的再犯率」,換言之,情緒問題和犯罪間的關係在統計學上是積極相關的,具有驗證性。
臨床心理師,同時也是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講師團副團長黃春偉,是首批投入程序監理人、親子會面工作的心理工作者,他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的專業,進一步分析新北國中生殺人案的可能發生原因,「這位孩子情緒一來,不是先去感受、消化,而直接『行動化』找人幫忙出頭,可能源自於過去情緒沒有被接住的經驗,才希望找一位『權力更大』的人來快速處理,而非自己去溝通與協調。」
黃春偉也以過去在張老師的工作經驗說明,很多孩子不是不知道暴力行為有法律責任,但真的就是 – 當時沒想那麼多。當情緒一衝腦門,孩子又缺乏良好的情緒控制經驗,就容易導致憾事發生。
情緒教育是關鍵解方
針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問題,美國早已看到,在 1994 年成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ollaboration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積極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聯合國也於 2002 年接棒倡議,呼籲各會員國的教育部將此列為課綱。
SEL 是透過一系列課程,培養學生五大核心能力 – 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負責任決策。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再延伸到同理他人情緒、善待他人,最後做出積極、負責的決定,讓孩子與社會建立正向的關係。
其中,情緒覺察是最困難的。即使大人,都不一定有能力做到。但是,對成長於社群媒體時代、面對更多網路同儕壓力的阿法世代來說,這個能力反而最重要。
根據美國的實證研究顯示,參與 SEL 課程的學生,其整體成績提高 11%,學校的出席率更高,也能更積極的應對情緒壓力、解決問題,不會因同儕壓力而做有害活動。
SEL 情緒學習從小一開始教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成立於 2013 年,由兒童心理專家與臨床心理師組成,看到青少年犯罪問題,及衝度、憂鬱、易怒的孩子現況,長期在台灣致力於情緒教育的推展,開發一系列 SEL 教材,跟教育部 108 課綱結合,進入全台 200 間國小散播情緒教育種子。
108 課綱的核心精神是「自發、互動、共好」,而社會情緒學習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我關係,包含理解自我、與他人交流、與社會互動,正能呼應新課綱的精神。經過芯福里培訓的情緒教育志工,分別利用生活課、綜合活動課入班教學,由班導師從旁協助。
在芯福里擔任推廣志工的夏慧珊當初為了解決教養衝突而踏入芯福里學習,至今已服務 11 年之久,現在同樣以家長之姿,教育父母如何處理親子衝突。夏慧珊強調,情緒學習是親師生三方的責任,不是只有孩子愛發脾氣,當大家都有共通的情緒語言,就能從小為孩子創造高 EQ 的成長環境。
以小一的孩子為例,當他積極參與課程希望能回答問題,但多次沒被點到時,很直觀就會生悶氣,把頭趴在桌上不參與,也因孩子不太會表達自我情緒,大人就會覺得「孩子很愛生氣」,但其實他只是因為「想要發言」的期待落空,生氣之下隱藏的是失望和難過。孩子在情緒教育課學到「心情魔法寶物」後,便能更清楚的自我覺察,清楚自己不高興的原因,並用正向的內在語言化解壞心情,而非一味的生氣。
過去的世代,我們都被教育要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誰能忍得越自然、誰就越厲害,但真的只能這樣嗎?情緒教育聽起來很虛,實際上該如何做起?有哪些基本情緒管理的方法,是家長也能應用在家庭教育中?
《旭時報》邀請領有親子互動治療證照的臨床心理師,同時在芯福里擔任推廣講師的黃春偉,以及有實際入班授課經驗的芯福里推廣部部長夏慧珊,跟讀者頗析情緒教育的落實方式,以及師長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緒學習。
附錄:參照底下深度對談中受訪者提及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