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能源轉型刻不容緩,台灣如何打造在地永續能源?

EPISODE#139

旭沙龍

能源轉型刻不容緩,台灣如何打造在地永續能源?

May 13, 2024 / 58:00

圖片來源|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提供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能源轉型帶來新的生活想像,發電與配電不再是電力公司的專利,每個家庭都可以是小型的能源管理中心,全球爭相發展綠電的潮流下,台灣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永續道路?

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得如何?

  • 淨零轉型已成全球趨勢,綠電更是企業的標準配備,未來如何以環境友善的方式取得能源,將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展現。
    • 台灣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2023 年 9 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 14.137GW,為 2016 年之 7.33 倍,離岸風電在地化發展,累積至 2023 年 11 月已有 281 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能源署報導
  • 台灣目前綠電佔比約 10%,目標是 2025 年可以將燃煤降至 30%,天然氣從 30% 升到 50%,再生能源從 1-2% 升到 20%,核電則要退場。

電力自由化與能源轉型的權衡?

  • 2017 年修改電業法,起初目的是為了發展再生能源、避免台電獨大,然而隨著能源轉型政策的推動,台電肩負政策任務,加上吸收電價漲幅帶來的財務虧損,增加台電的分割困難。
    • 台電在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推手,過去的經濟調度以最低成本供電為目標,後來轉變為環保調度,以改善空汙與溫室氣體的排放為目標。
  • 追求電力自由化的過程,順勢推進了電業市場的改革,過去供電仰賴集合式電廠,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扮演發電的角色,形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向流動(Prosumer)。
    • 以電動車的 Vehicle-To-Grid(V2G)為例,一台電動車的電池可供一般家庭一週的用電量,透過智慧電表,在閒置時將電動車的多餘電力回送電網,一台車就是一個蓄電池,每個家庭就是一個能源管理中心。

未來會如何?

  • 再生能源不像傳統燃煤可 24 小時發電,以需量反應調度能源儲蓄是邁向低碳排的必修課。
    • 常見做法是降低用電離峰時期的電價,鼓勵用戶在非尖峰時段用電,未來配合智慧電表與電網建設,協助能源調度更完善。
  • 台電配合 2050 年淨零轉型路徑規劃了 10 年 5000 億的電網升級計畫,除了減少輸電過程的耗能外,也計畫以智慧電表搭配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如綠電躉購機制等雙向流動。
    • 因應電網升級所產生的歸屬議題,能源局升格能源署後甫成立電網調度辦公室,作為台電以外的能源調度中心,邁向電力自由化。
  • 電業法修法後鼓勵新創業者加入,像是陽光伏特家、瓦特先生等綠電售電業;NextDrive 聯齊科技則致力於能源物聯網。
  • 能源轉型前期的法規建立與基礎建設曠日費時,但隨著新創業者的加入與制度日趨完善,永續能源的落實將不再只是想像。

「綠電不是單純出於對未來或下一代的善意、不是單純的價值選擇,而是我們可能是有辦法解決這一題的最後一代。」一起透過與專家的深度訪談,了解綠電在台灣的發展。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周佩樺

周佩樺 / 影音製作人

監製

張均瑜

張均瑜 / 特約記者

採訪寫作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回顧台灣「以氣換煤」、「增加再生能源」等綠能里程碑 台電在其中承擔了哪些重要政策任務? 29 則對談comments 2024-05-09 09:54:35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如果單純從綠能這個角度來看台灣過去這幾年的綠能發展,有哪些很重要的階段性的任務或者是說已經達成的里程碑,想請老師先跟我們介紹一下。

2024-05-08 22:00:1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我想電力或能源應該是當代人類社會文明不可欠缺的。過去我們早期運用的化石燃料,這些能源其實已經轉成電力,電力自上個世紀末開始變成非常主流的一個能源形式。特別是電力過去都是來自化石燃料,所以也導致了氣候變遷。

2024-05-08 22:00:3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因為溫室氣體的加劇排放,全球面對了氣候變遷的衝擊,促使我們現在要轉向能源轉型,甚至是 2050 年的淨零轉型。全球還有另外一個趨勢是數位轉型,像是智慧化和 AI。透過智慧化 AI 和數位轉型其實是有助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轉型,所以這兩個轉型剛好糾結在一起,其實是非常有趣的。

2024-05-08 22:02:2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電力已經變成人類不可或缺的需求,我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機或充電,這都與電力有關。過去電力是從化石燃料而來,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我們希望透過綠電,也就是再生能源而來。再生能源基本上對環境比較友善,包含風、光和傳統的水利,以及近年逐漸也往地熱、海洋能探索。怎麼樣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又能夠再生,這是全球的重要趨勢。

2024-05-08 22:02:1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事實上,這兩、三年因為淨零轉型的全球趨勢,不只是一般個人、社會大眾或國家,企業更是特別關心這個議題,我們熟悉的 Apple、Google 都往這個方向走,綠電已經變成企業的標準配備。如果不做綠電或清零,他們是會被淘汰的。這不再是環保或是溫室氣體減量的問題,已經變成企業競爭力,甚至是國家競爭力。

2024-05-09 09:49:3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綠電在整個趨勢上不是因為單純只是我出於一種對未來或下一代的善意,這不是一種單純的價值選擇,而是我們可能是有辦法解決這一題的最後一代。

2024-05-09 09:49: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臺灣還是有很多火力發電,臺灣現在的發電量 83%是來自傳統石油跟天然氣,其實我們用綠電的比例不是真的那麼高,但過去這幾年一直有種臺灣綠電發展很好的印象,但是為什麼比例還是這麼低呢?

2024-05-09 09:50: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其實說真的我們發展綠電的歷史真的很短,相比於歐洲的國家,我們是 2009 年才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2010 年開始引進了國際 FIT 的綠電躉購制度。

2024-05-09 09:50: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相比於國際、歐洲,我們前面的進展很慢,特別是德國那時候已經 10-20% 了,到 2016 年小英接任總統時,我們也才 1%,不過現在到去年底已經超過 10%。所以我覺得小英執政的八年來,其實我們是七年翻了七倍。從原來 1.2GW 的再生能源和光電,到現在發電量已經佔了 10%,在裝置容量上增加七倍到八倍。

2024-05-09 09:50:3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基本上有的是看裝置容量,因為太陽能不是 24 小時全時發電,所以要乘上一定的比例再算成它的電力。通常我們看再生能源,有一些指標會看裝置容量,有一些指標是看它的發電量。比如說,離岸風電現在在臺灣海峽目前有兩百八十多支了,有一支是 4 MW,現在新的一支是 8 MW,未來這一、兩年則會有全球最大的一支 14 MW,最高的全時發電量可以到 14  MW,但是不一定是全部時間。比如說它的發電係數,太陽能大概只有 20% 到 30%,最高大概 20%。

2024-05-09 09:50:4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當然我們現在其實有很多其他的複合式可以再強化其效率,離岸風電大概已經可以到 40多 %,甚至有些可以到 50、60% 的發電比例,所以必須乘一個係數才是它的發電量。

2024-05-09 09:50: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從臺灣的裝置容量來看, 2016 年小英開始了重要的能源轉型政策,那時候我們的再生能源大概都只有在 1-3 %,比例非常低。當時還面對好幾個挑戰,所以我們希望把綠能增加,加上大家那時候還很關心空汙染的問題。

2024-05-09 09:51:0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秋冬時期的中南部空汙其實相對嚴重,很多人將這件事怪給中火,但這其實與臺灣的氣候有關。我們在夏天的時候是吹南風,所以中部火力電廠的汙染很容易擴散掉,然而臺灣的冬季是吹東北風,可能會被山擋住,因此反而會環繞在這裡,導致沒有太多工業區的屏東卻有很嚴重的空汙。

2024-05-09 09:51: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根據專家的估計,大概有三成是來自境外,三成是來自臺灣本身的交通運輸,其實以中火單一的廠來說,大約是 13%左右,並不是最大的來源。但是不管怎樣空汙存在是事實,所以要去面對。

2024-05-09 09:51: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當時能源轉型其實有好幾個目的,一個當然是為了增加綠能的比例,另外一個就是希望能減少空汙。我們在目前的比例上,火力還是佔了 80% 左右,可是裡面的內涵其實有改變,當時的燃煤大概將近 50%。目前全球在談化石燃料,燃煤是被認為最先該退場的,因為它的空汙最嚴重,所以現在全球第一個動作都是先去煤。

2024-05-09 09:52:1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希望在 2025 年可以將煤降到大概近 30% 左右,目前已經是降到 40% 前後。天然氣的部分,則希望從 30% 升到 50%,再生能源從 1-2% 升到 20%,那核電要退場。

2024-05-09 09:52: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是有幾個路線圖的,看起來表面好像還是維持 80%,可是問題的內涵是改變的。我們用「氣」來換掉「煤」,並且大量增加再生能源。因此看起來比例還是類似的,可是這麼多年來空汙已經減量了快 60%,再生能源也逐步增加。

2024-05-09 09:52:3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當我們把內涵改變以後,我們的溫室氣體也下來了。當然穿著衣服改衣服是有點困難,因為大家最擔心會不會缺電。其實最緊張的是 2016 年小英總統剛上任的 6 月,那時候只剩 1.6% 的備轉容量,我們那時候非常緊張。

2024-05-09 09:52:4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備轉容量是你每天可以調度的量。

2024-05-09 09:52: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簡單的說。其實在當時臺灣整個機組大概有 50 GW 左右,如果碰到歲修或是故障,那每天當天可以調度的量會受到影響,再加上還有尖峰的用電,其實 2016 年的 6 月很緊張,小英總統在 520 剛剛上任時只有 1.64。

2024-05-09 09:53:0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其實非常緊張,其實在電力的調度上,大家都知道你要蓋一個工廠或是蓋一個電廠,至少要五到十年以上的規劃跟採購。換句話說,前六年期間在這議題的處理其實是不太 ok ,才會造成這樣的緊迫。在這樣的緊迫之下,我們在 2017、2018 年做了非常多的調度想要拉起來。各位可以看到最近的電力數據都是公開,每天你都可以看台電的 APP,最近的備轉容量在白天都可以回到 10% 左右,到晚上都還可以有 6%。

2024-05-09 09:53:1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現在可以維持這個量,是因為有哪些調度發生?

2024-05-09 09:53: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我覺得第ㄧ個是當然大量的做了一個調度,早期他們有很多限制,像是氣的發電時間、環評的限制,因為早期每一個天然氣工廠都有通過環評,他們會有一個限制,但沒有整體的調度概念。因此在我們當時的整個盤點之下,如果面對緊急的情況,我們是可以讓你再做調度。我們用氣來轉煤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這也改變了台電的做法。以前台電會多燒煤,因為他們覺得那是最低的成本,畢竟煤比較便宜,但我們都開玩笑說:「這只是換成健康成本而已。」

2024-05-09 09:53:4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台電後來負責了政策任務,我們開始讓他從過去的經濟調度,也就是找最便宜的燃料,轉換成環保調度。我們希望還是要注重健康,你要照顧空汙,你要照顧環境,甚至是排碳的議題,所以我們用天然氣取代煤,讓空汙和溫室氣體可以下來,那也可以改善相關的空氣品質,但是成本就會相對要高,我們就要在電價或其他的地方可以來做合理的反應,這部分國家後來有很多的補貼。

2024-05-09 09:53:4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從過去所謂的經濟調度到環保調度,甚至我們現在已經把它改成叫做低碳調度,現在已經一步一步的改善中。台積電其實在這裡負擔了非常高的政策任務,但是換句話說,它的成本都要自己吸收。

2024-05-09 09:53:5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而且這個過程他們自己也要一直數位轉型。

2024-05-09 09:54:0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沒錯,其實包含這整個典範轉型,他們在調度和經營上要因應整個國家的電力需求,從過去的單一公司到要照顧整個台灣的空氣品質、減碳的需求,甚至呼應全球的淨零需求,台電其實一直負擔這樣的政策,因此把台電的虧損怪到他本身公司或是政策是很奇怪的。

2024-05-09 09:54:1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過去兩、三年疫情讓全球很多產業停擺,全球經濟有一段時間是下來的,然而當經濟復甦的時候,各種的燃料價格都大幅提升,再加上俄烏戰爭,全球都在搶天然氣,因此價格翻了好幾倍。

2024-05-09 09:54: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大家應該有看到新聞,歐洲國家的每戶家庭的電費都翻了好幾倍,臺灣為什麼沒有翻好幾倍?因為台電這一座防火牆幫臺灣擋住了那一擊。當其他國家為了電費哇哇叫,臺灣在這期間是很平穩的,在民生或產業上都是相對 Ok 的,主要是政策上台電負擔了這個功能。

2024-05-09 20:28:3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從能源署升格、綠電先行開始轉型第一步 要活絡電力市場仍需要面臨哪些挑戰? 33 則對談comments 2024-05-09 15:14:5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在調度過程中有非常多的設備更新,這麼多的複雜項目,我覺得很像在組織一個交響樂團,而且最關鍵的是交響樂要讓全國的人都聽得懂,要讓大家能夠欣賞,我覺得這才是最難的。

2024-05-09 09:55: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其實今年在組織上面也有一個調度是把能源局升格成能源署,讓他有更多政策規劃的角色進來,您覺得這會有哪些真正的效益呢?

2024-05-09 09:55:1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其實我們在 2016 年開始做能源轉型,當時最重要的是希望有一些法規制度的改變,所以我們很快的修改了電業法。

2024-05-09 09:55: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能源局在這一段時間只有一百多人,他們負擔非常多,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其實非常辛苦。曾經有一次我們在行政院還一天開了五場會議。如果在這六、七年來,沒有能源局同仁、相關部會和台電的支持,能源轉型很難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實當時能源局的編制是不夠的,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一次的組織改造中,我們要把他變成能源署,至少讓他提升一些位階,並且補充一些能力。

2024-05-09 09:55:3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此外,還有一個制度上的調整,我們在 2017 年修正了電業法,我們讓綠電先行。當時在電力法修正時,其實最早的討論都是希望電力市場自由化,希望把台電把它切割成好幾塊,那是源自於過去學界或者專家的看法。但是國際局勢一直再做討論,電力自由化並不是沒有爭議的,國際上的聲音其實是一半一半,很多支持也很多反對。

2024-05-09 09:55:4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臺灣,我對自由化也比較保留,我覺得應該用電業市場改革會比較中性,因為自由化標示了一個方向,但是那個方向就會讓臺灣的獨立電網又負擔這麼多政策任務。我個人不認為把台電這樣這樣切割,在短期內是一個直接的做法。但是電力市場還是需要改革,我覺得重點是整個電力市場的活絡改革,讓更多的參與者進來。

2024-05-09 09:55: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大家一直覺得是市場不完整,所以綠電無法進來,那我們就讓綠電先行,在調度上讓綠電可以優先調度,發的綠電就先上網。

2024-05-09 09:56:0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們以前需要集合式電廠,因為核能發電和火力發電都是大型集中式,你不可能在家自己蓋一個現場,只有當太陽能或風能這種集電技術出現之後,我才有可能在我家這邊蓋個太陽能電板,這其實在臺灣中南部已經有很多人使用了。但是臺灣現在的狀況是我們還不能夠把剩餘的集電賣回去給台電,其實我覺得這才能夠引起一般人的興趣

2024-05-09 09:56:1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舉一個例子,我剛好上個月去台達電的中壢廠房,他們有一個類似展覽的位置,有一個 dashboard 很清楚的在展示他們自己的廠區。他用太陽能的方式集電之後,每個月會賣回電給台電。我必須說我看完那個數字以後,我就覺得好想要弄一個這樣的地方,因為真的滿賺錢的。

2024-05-09 09:56: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跟老師您剛剛在講的有關,台電作為一個集合式的調度角色,在能源署出來了之後,他讓電力市場的自由化,不只是發電這個機制單純的自由化。

2024-05-09 09:56:3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這其實很重要,過去台電只有發電的角色,現在他是發輸配售的綜合電業,全都他管。現在在每一個角色上,我覺得都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參與者進來,過去我們電不夠就找台電,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未來都可以扮演發電的角色。

2024-05-09 09:56: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名詞叫做 Pursuer ,不只是 Producer 也是 Consumer,生產者跟消費者合在一起叫  Pursuer  。 1.多 % 的備轉容量會讓人很緊張,過去台電的做法是會一直倡議要蓋新的電廠,早期一直說要蓋核電也是因為如此。臺灣在這一題困擾很久,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核電的不安全或是風險,但是面對沒電的問題很無奈,因此大家會覺得核電看起來安全,它或許是一個選項。

2024-05-09 09:56:5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可是其實在電力的整個改變上,我們有很多的典範轉型,我們過去好像只有發電者跟消費者,消費者一直買,發電者就只好一直賣,這兩個就是這樣的供需,沒有一個去調整供需之間的角色。事實上這兩個角色是可以一起合作的,像是臺灣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動車、電動摩托車,其實一般的電動車,現在的電池可以供一個家庭大概七天的使用量,一台一般 Tesla 的車子可以供一般家庭 7 天左右的平均用量,含吹冷氣。這概念是什麼?其實現在都已經開始有這樣的想像,我們要打破只有賣跟送的概念,未來可能是家裡有人有電動車,我們也有一個能源管理系統,那台電可以就開始有不同的角色。當晚上我不需要發這麼多(電)的時候,如果有一萬台車停到家裡,這些車白天用太陽能充好電,就可以灌回來電網,這叫做 Vehicle-To-Grid(V2G),就是您剛剛提的賣電回來。

2024-05-09 09:57:1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重點是那一台車不只是車,它還是個電池。

2024-05-09 15:04:3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對,它是一個蓄電池。這在國際上已經有了,現在很多新的電動車車頂都是太陽能板,它其實是白天就可以充好電,它停在停車站五個小時可以充很多電,而且未來的效率轉換可能會越來越好,這些車不一定要充滿電,或許可以是積少成多的分散式概念。

2024-05-09 15:05: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叫做需量反應,從 Demand side 的角度來管理。過去是你需要多少電,台電就發給你,不夠電就好像很緊張,但是接下來我們可以有其他的概念,像是透過價格或是協商。比如說,我可以請你不要在這個時間用電,有些工廠或大用戶的產能也許可以移到所謂的離峰時間,如果他們可以調度,那我們就來和他們談調度後的價格。

2024-05-09 15:05: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舉個例子,台電最便宜還是用一度、一度一直放上去,如果這個時候用電開始一直激增,它一定用最便宜的數字上升,其實到最貴的尖峰時候,我記得過去曾經一度快到 16 塊。過去的概念是蓋更多的電廠去應付尖峰,這就是我們過去所謂缺電的論述,也就是一直用這個方式蓋更多電廠或是蓋核電,可是其實國際上早就已經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而是用需量反應來談。

2024-05-09 15:05: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簡單的說,我們可以去調度,假設今天本來我發到最高的是 16 塊,可是我可以和你談說:「如果你這時候不用電,我給你 10 塊錢或 8 塊錢。」我們可以去談這個價,你願意你就調開時間,調開以後我就不用發到 16 塊的成本,對台電來說是省的。因此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台電要用 8 塊或 10 塊和人家買電,就是因為台電自己發需要 16 塊。現在的國際最新的趨勢是我們一起度過這個尖峰,讓大家都獲益。

2024-05-09 15:05:3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現在這叫做聚合商 (Aggregator),他開始去找 100 家或是 10 家,其實很多人願意配合,因為覺得產能是可以變動的。有些不能變動的就用比較高的價格,那可以變動的,我們就配合到離峰時間去用電。

2024-05-09 15:05:4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像您提的智慧化也是,未來其實很多電動車插上去也不是馬上就要充電,因為我不是下個小時馬上就要用電,那我就可以有價差。如果你現在要充電,我一度可能給你 15 塊,但如果我插上去是晚上才開始充電,但可能一度是 5 塊。這其實都可以電腦操控,所以未來透過這種不一樣的價格差異跟需求差異,其實可以讓電網的調度更活潑。

2024-05-09 15:09: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需量反應已經在國際上行之有年,他們透過需求面的管理去調度。在 10、20 年前也有環團的朋友提出,要把一萬台冷氣或一萬台家庭冰箱關起來一個小時,你只要不打開,其實冰箱不會耗電,可是大家可以一起度過那個尖峰。

2024-05-09 15:09:4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以臺灣來說,因為我們是一個島嶼國家,所以我們不可能去跟別人買電,像歐洲會互相買賣電,我們就是自己生產,那我們自己生產的方式就是自己蓋核能電廠或用分散式電網,這個過程裡面一定會有電網的建設,但是電網建設到底誰要付錢?這是第一個。

2024-05-09 15:10: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第二個事情是電網建設完了之後,我自己家生產完電後要賣給另外一個人,這個過程中如果這個電網都不是我們生產的,都不是我們佈建的,這個電網的維護是誰要維護?我覺得還是會有一個獨占性,或者是要有人維護基礎建設的問題,這裡面還有法規問題。如果能源署在法規規劃上讓買賣關係可以成立,那這件事情才有可能成。

2024-05-09 15:10: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也就是說,今天用電市場的自由化其實還要思考很多的基礎建設,我們目前還在 1% 的位置。

2024-05-09 15:12: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剛剛您提到一個是監管的問題,其實在 2017 年的電業法修正,我們就提到我們要設立一個電力監管調度的機關。當發電來源很多元的時候,台電也只是其中一個。

2024-05-09 15:13:3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所以他不能是監管機關?

2024-05-09 15:13: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當然目前他還是最大的調度,但現在能源署成立了一個電網調度的的辦公室,也開始做一些研究,未來我們一定要像其他國家一樣有一個類似調度的中心,讓他來做一個比較中立的單位。現在有點是讓台電自己來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當然在這個轉型期會產生一些混淆。

2024-05-09 15:14: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另外一個是電網基礎建設的部分,其實我們在 2022 年提出了臺灣 2050 年的淨零轉型路徑, 12 項關鍵戰略裡面就有一項是電網跟儲能,這其實非常關鍵,因為真的就是基礎建設。我們預計要花上 10 年 5000 億左右更新電網,像是最近常聽到的停電和跳電,都是因為很多電網其實滿老舊的,我們已經在逐步智慧化,但是還是需要整個系統的改變。

2024-05-09 15:14: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台電規劃了 10 年 5000 億左右來做整個電網的改變跟升級,還有我們讓很多的發電或是輸電能夠區域化,因為傳輸部分會有一些發電的損耗,那最好就是自己發自己在地用掉,就不用傳輸了。

2024-05-09 15:14: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現在我們的電表已經可以做成雙向電表的計算,大家目前的期待都是把電發綠電,接著賣給台電,畢竟大家想賺錢。國外其實也有這樣的躉購制度,但是他們是先用掉餘電再躉購,你先用掉多的再賣回去。那搭配上我們已經逐步起來的儲能,我相信未來 10 年電池的價格也會降得非常的快,就像我們過去 10 年的太陽能和風電成本降了將近八成到九成,所以我覺得電池的成本也是迅速下降,而且有各種新的電池發明一直在出現。

2024-05-09 15:14: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因此我覺得這幾個基礎建設,包含儲能的需求、電網的架設等等,這些會讓智慧化的部分其實越來越有可能。其實到今年臺灣裝的智慧電表已經超過 250 萬具了,大部分是低壓電表,因為高壓的用電戶早已全部都是智慧電表,因此如果把這兩者加起來,基本上可以到 800、900 萬戶,大概已經超過九成的臺灣家庭有智慧電表。

2024-05-09 15:14:4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如果有智慧電表就可以去做剛剛講的雙向電表計算。

2024-05-09 15:14: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對,我們就可以開始搭配一些能源管理系統進來。智慧電錶本身不會節電,你要搭配其他的能源管理系統或其他的行為改變一起來搭配,就能夠更清楚用電的情況,它會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建設。很多家庭可能未來自己也可以在家裡發電和儲電,變成一個重要的能源管理小中心。

2024-05-09 15:14:5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突破對電力市場的想像逐步修正法規 培養人才建立在地供應鏈才能夠永續經營? 25 則對談comments 2024-05-09 15:19:32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NextDrive 聯齊科技最大的客戶是東京電力,我曾經問過 Jerry( NextDrive 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顏哲淵)說:「為什麼不在台灣做?」他告訴我他們沒辦法在臺灣做,原因是法規問題。

2024-05-09 15:15:1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一直覺得電力領域還需要很多的創新者進來,現在臺灣在能源政策上面,特別是能源署升格了之後,會不會在這個領域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新創業者加入?

2024-05-09 15:15: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電業法修正後其實有釐清一些角色,大家過往關注比較多的是發電的發輸配送,那發電過去還有所謂的獨立發電業者 IPP。我覺得在電業法修正裡面,比較特別的是把售電業這個部分拔出來,特別是綠電的售電業。我們在 2017、2018 年非常努力的讓台灣的第一家綠電售電出現,包含那時候的陽光伏特家、瓦特先生這幾家綠電售電,直到目前已經有 40 多家的綠電售電。

2024-05-09 15:15:4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前一陣子才參加他們綠電售電新的公協會,很多商品一樣有批發商也有零售商,但我們發覺我們在電力好像沒有這樣,我認為這些市場的玩家或是未來很多新創的 idea 會需要有售電業的角色,不只是因為 RE 100 的供應鏈需求或批發給大的用電業者,我們現在也有很多小的批發商。

2024-05-09 15:15:4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NextDrive 聯齊智慧化非常成功,我看過他們很多很棒的小商品。因為他需要很多售電和台電法規的配合,他才能進來,因此我們其實也在嘗試釐清。很多東西大家都沒有經驗,處理上也很難,我在 2017 年參加行政院的電業法修正討論時,我覺得我們對於未來的電力市場的圖像缺乏想像,我們還不曉得可以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我們被一些舊的意識型態或典範綁住了。

2024-05-09 15:15: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事實上,國際一直在變遷,就像我們剛剛講的每個家庭未來都是車子、電力、屋子,電力系統是結合在一起的。過去是分開的,但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這整個改變,所以我們的電表可能也是雙向隨時在賣電跟充電,這其實會是非常有趣的改變。售電業的角色可以讓綠電的市場更活絡,我覺得這是再下一步非常多的想像。

2024-05-09 15:16: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比如說,這棟大樓他們說:「我們也想買綠電,我們不知道怎麼買。」其實像標檢局或經濟部他們就推出一個方式,也就是如果大型的租賃公司或房地產公司整棟樓都先簽約,那他們下面的用戶就可以用綠電了。

2024-05-09 15:16:2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公司也能夠用這一點來吸引客戶。越來越多的外商公司都被要求要買綠電,當然現在綠電不是直供,我們大概都還是透過台電轉供。就是說台電還是一個大水庫,你發的綠電要灌到他的大水庫,他再賣電給你。你收到的不是百分之百的綠電,但是基本上就是有進有出,他們有紀錄,所以我們有一個綠電憑證。我覺得基本上就是我們需要把綠電市場再更擴大。

2024-05-09 15:16: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如果今天從產業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也會在綠電相關的領域供應鏈裡面,特別去鼓勵相關行業的創新?其實經濟部一直都有這種相關的產業補助或者是推動的政策。

2024-05-09 15:16: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對,我覺得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淨零的 12 項關鍵戰略,其中其實包含了風電/光電、儲能、前瞻能源等等,這是我們要走向 2050 年的 12 項基本功課,我們要從現在開始佈局,這對於國際和臺灣都是重要的政策方向。

2024-05-09 15:16:5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此外,怎麼讓綠電的交易市場更成熟,大家更能買到綠電,我認為大家對於過去的綠電躉購制度有一些誤會,大家可能會覺得買綠電很貴。我可以簡單提一下這個概念,事實上在做電力的投資會有幾項資本支出,第一是要買設備建廠,再來是運維和燃料,通常是這三大塊。

2024-05-09 15:17:0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再生能源不太一樣的是燃料不用錢,這也是為什麼再生能源可以強化臺灣自主能源的獨立性。過去能源價格一直隨著國際波動,國際打個哈欠、打個噴嚏,我們這邊就受到變動。如果我們未來能提到到 20%、30%,那麼國際的變動對我們的影響就會變小。然而燃料不用錢,可是前面的資本投資是需要的。

2024-05-09 15:17: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比如說我家有工廠,我要做這件事情,我就是要去買這些設備,這就是一個投資。

2024-05-09 15:17: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對,這也是日本跟德國在 2000 年左右提出來的 Feed-In Tariff (FIT)制度。過去的發電補助大概都是補助設備,可是他們想到的一個很有趣的方式,他們不是補助設備,而是補助你發出來的電。

2024-05-09 15:17:4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就好像養牛,我不是補助你養牛,而是跟你買牛奶,所以你就會把牛養好的概念。他們是補助一度電多少錢的綠電。比如說,他們會算好大概 20 年,這個成本給你 8 -10 % 左右的獲利,接著就可以算出來每一個攤提,大概一度電會需要多少錢來買。所以並不是說一度電 12 塊,而是你發一度電,我跟你用 12 塊買。對於投資業者來講,大概 8-10 年就可以攤提完,後面十年是賺的。

2024-05-09 20:44:0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但是一度電不能用 12 塊這個概念,這只是一個攤提的概念。很多人會說:「我買一度電,為什麼一度電 12 塊,現在躉購到 4 塊?」甚至離岸風電當時是 5 塊、6 塊,最近是 1 塊、2 塊,甚至是零元。

2024-05-09 15:18: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大家都有誤解,其實這個是一個資本投資,先在前面分攤成本的制度設計,那一個電不是一度電的電費的概念,而是一個攤提。他讓業者初期的投資去降低他的成本,如果我還有貸款,那麼我初期的設備壓力會小很多。像現在臺灣的離岸風電已經有 280 多支,我們的風廠在國際上也是很厲害的。但容我報告一下,其實他們花了好幾億,他們沒有收到一毛錢,他發到第一度電賣給台電或是賣給他的客戶,才可以拿到第一度錢。

2024-05-09 15:18: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很多人誤會政府怎麼花了這麼多錢,這是錯誤的,前期他們有投入幾十億在資本投資上,他們必須貸款,這是一個財務的基本操作讓電廠能夠蓋得起來,他們的獲利必須要好好的經營電廠,直到 10 年、20 年才可以真的達到獲利。

2024-05-09 15:18: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當時在研究離岸風電議題的時候,我記得我們有規定這裡面的人要是臺灣的人員。

2024-05-09 15:18: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子倫

林子倫

行政院發言人

基本上我們當時 2016 年在推離岸風電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求在地化,這其實引發很多廠商的抱怨,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從全球供應鏈拿到最低成本,為什麼臺灣要求相當比例的在地化?這些相關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是提高成本且增加風險。

2024-05-09 15:18:4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剛開始離岸風電的推動時,其實受到很多的內外壓力,但我們希望不是只買電、推動綠電而已,我們希望把臺灣離岸風電的產業帶起來。以目前的結果來看,其實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前面真的篳路藍縷,因為你會受到外商的抱怨。

2024-05-09 15:18: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但是今天你看國際上已經在做轉型了,全球化正在消失,我們如果從能源這個角度來看,必須要強化自己的韌性和能源安全,因此如果這些供應鏈的相關關鍵設備能夠在臺灣在地生產,我們自己培養在地的人才,我覺得這才能夠永續,而不只是蓋完廠就走人。

2024-05-09 15:19:0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雖然我們的要求在前期會發展得比較辛苦,但是現在西門子在台灣重新成立了,沃旭也成立了臺灣亞太的運維中心,我想這個政策確實是有道理的。儘管很多人在抱怨臺灣的能源轉型玩了幾年、破功等等,但我覺得這是滿不公平的批評。其實全球這兩、三年是非常動盪,沒有人知道會有 Covid-19,沒有人想到俄烏戰爭,沒有人想到全球的通膨,但是臺灣儘管晚了一、兩年,我們還是如期的往能源轉型的方向,甚至是繼續往 2050 年擴大再生能源的方向邁進,我覺得其實某種程度上來看是成功的。

2024-05-09 15:19:1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因為這些事情是很難的,但現在有很多年輕朋友加入,甚至很多新的綠電女力加入,我想臺灣其實建立了滿好的綠電能量。我一直覺得我們在推動綠電,就像是在推動一個比較慢的車子,前面有比較大的靜摩擦力,經過前面的法規修正和缺乏圖像想像力,現在有新的、更多的應用跟基礎建設邁向成熟,我覺得會越跑越快的。

2024-05-09 15:19: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我覺得像是 3 月的智慧城市展或是 Energy Taiwan,這些都是和能源相扣在一起。在這兩年的參與中,我發覺廠商真的越來越多,而且好多創新的發明,我相信台灣在過去 ICT 很好的基礎上,要跨足能源管理跟智能管理是非常有前景的。

2024-05-09 15:19:3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能源轉型、綠能投資,能守住升溫 1.5℃ 的目標嗎?

能源轉型、綠能投資,能守住升溫 1.5℃ 的目標嗎?

回顧 2022 年,俄烏戰爭、能源危機、氣候變遷等局勢,創投的投資步調趨於保守,但能源轉型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若要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低碳能源的創投市場將會有什麼變化?

2022-11-16 11:30:00

綠電追追追/政府力推離岸風電,國產人力追不上

綠電追追追/政府力推離岸風電,國產人力追不上

經濟部 5 月下旬宣佈台灣已完成 200 支離岸風電,將持續併聯發電把台灣海峽的自然風力變成電力,及供應未來台灣產業出口的綠電需求。但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的同時,國產人力培育卻跟不上政策腳步,需要從多面向急起直追。

2023-07-05 10:30:00

綠電追追追/太陽能光電能解國際供應鏈燃眉之急壓力?

綠電追追追/太陽能光電能解國際供應鏈燃眉之急壓力?

為達成 2050 淨零排放的目標,「能源轉型」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必經之路,經濟部訂定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 政策目標,其中被視為綠電的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須達 20GW 。台灣目前在太陽能光電產業發展現況如何?面對全球碳關稅浪潮來襲,我們是否做好準備跟上國際腳步?

2023-10-04 10:3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