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人士川流不息,猶如身在台北 101 大樓商辦區。
霸氣矗立在東京港區的虎之門之丘商業大廈(Toranomon Hills Business Tower),居於東京的商業重鎮,整棟樓有 36 層,由日本房地產大亨森大廈(Mori Building)開發,匯集各領域新創業者和大型企業的風險投資網絡窗口。
森大廈是日本知名地產集團,過去兩年積極投資新創生態物業管理服務,在政策支持下,成為搶佔東京與全球新創生態資源鏈接等機會的霸主。
2020 年建成,從建物外觀到內部設計,都展現和傳統日本商業大樓完全不同的思維,非常歡迎新創加速器和新創公司的進駐。大廈中的 15、16 樓,就是世界級新創園區 CIC Tokyo 的辦公室。
CIC(劍橋創新中心,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由 MIT 畢業生 Timothy Rowe 於 1999 年在美國麻州成立。他看到創業者對於辦公空間的需求,便致力於打造適合新創工作、建立人脈網絡的社群環境。
經歷 20 多年的轉型,CIC 在美國(波士頓、劍橋、費城、Providence、St. Louis)、荷蘭鹿特丹、波蘭華沙、德國柏林設立辦公室,提供共享辦公空間給新創團隊、創投、大企業和政府,迄今有超過 10,000 家企業入駐。目前客戶數有 2,000 間新創、創投、大公司等專業人士,晉身為各地新創社群的地頭蛇。
亞洲的無窮潛力,在中美貿易戰之後,發生地緣性轉變,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潛力之地。CIC 在 2018 年進駐虎之門之丘,在東京設立第一個亞洲據點 CIC Tokyo,成為日本最大的創新中心之一,姐妹機關 Venture Cafe 也進駐其中,積極舉辦新創鏈結活動。
CIC Institute 總監名倉勝(Masaru Nagura),其團隊專責新創的成長支持。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物理系的他,後拿到東京大學核融合研究(Nuclear Fusion Research)碩博學位,更到美國 MIT 攻讀系統設計管理(System Design Management)碩士。畢業後積極投入產學合作、創業教育、核能法規等政策發展,也到東京工業大學擔任特聘教授,並擁有管顧公司、創投工作經驗,可說集產官學研經驗於一身。
東京的優勢:市場大、大企業群聚、政府支持
日本以大型商社、汽車製造大廠聞名全球,跟矽谷、紐約等國際城市相比,東京的新創能量說不上是亞洲第一。為什麼 CIC 選在東京落腳?
名倉勝表示,CIC 創辦人 Timothy Rowe 曾到日本京都的同志社大學(Doshisha University)交換,也有在日本公司工作的經驗,對日本企業文化有所接觸,進而看到其潛力。除外,他也給出三大關鍵點:
- 市場規模大、科技成熟:以市場規模來說,日本仍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在科技領域發展相當出色,不管是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機器人、量子運算等,但技術尚未有新創去商業化。
- 與日本大企業戰略合作:東京匯集相當多超大型企業,只要與其合作,就能透過其全球網絡,快速擴展到世界各地。
- 政府強力後盾:東京都政府對於新創的支持系統,可說是相當盡心盡力。由於預算限制,大多數政府計劃會設 1 年期限,但其「東京智慧城市計畫(Be Smart Tokyo)」就長達 3 年,實際給予新創落地支援,而 CIC 就被選為計畫營運商之一。
這三點中,名倉勝對政府積極參與給予高度肯定。「對於創業促進政策,東京都政府和日本政府非常努力,工作速度飛快」。他舉例,為了更接地氣,東京都政府 2022 年直接派人駐點在 CIC Tokyo,第一線感受新創需求,察覺實體空間、緊密社群對新創發展的重要性,才有 Tokyo Innovation Base(TIB)構想,於今年五月正式啟用,成為東京對外的官方重點門戶。
名倉勝也強調,東京的新創發展雖未如其他大城市成熟,但在政府、企業觀念、技術都逐漸到位下,這個「不成熟」反而成為其最大的優勢,「CIC 很期待能擔任加速培育的角色。」
新創的加速培育,真的是日本社會所需的嗎?為什麼政府對新創發展如此熱切?
終於,保守謹慎的日本社會也認同:新創很重要
「如果你想獲得豐厚的回報並改變社會,你應該創業」,名倉勝直言,大公司的規模已經太大,不太可能再創 10 倍成長,投資者也不太允許高風險決策,「與大公司相比,新創具有更高創新能力去改變世界」。
日本人自己是怎麼看失落的 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