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延續父親的拼勁!劉庭軒從「照顧」出發,打造身心靈多元完善的長照服務中心

EPISODE#155

旭沙龍

延續父親的拼勁!劉庭軒從「照顧」出發,打造身心靈多元完善的長照服務中心

Jun 27, 2024 / 46:25

圖片來源|劉庭軒提供

questionquestion

台灣受恩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 2014 年,主要從事智慧照護產業,發展居家、社區照護據點及城市服務中心等連續性智慧照護服務解決方案。創辦人劉庭軒不斷積累照護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持續向外拓展、整合資源,近期更加入永續影響力加速器(SIC)高雄分部,期待形成產業能達到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模式。


劉庭軒從殯葬產業中看見長照的需求,他帶著父親「回台灣」的願望,畢業後便開啟服務高齡人口的創業路程,開始提供受托長者的照護服務。

  • 劉庭軒認為長照服務僅佔高齡服務中的一小段,需要根據長輩的身心靈改變調整,因此受恩的服務針對多元的長照服務對象需求,設計不同類型的照護服務模式,讓服務對象感受到完善的互動、產生更密切的連結,為服務對象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 除了因地制宜的完善照護內容,更成功開發資訊系統服務,提升照護服務的品質與效率。

整併殯葬和長照,拓展本地服務開枝散葉

劉庭軒即將從父親手上承接事業,如何理解殯葬業的服務特性,以及如何將融合團隊並著手整合,都將是他的一大考驗。

  • 劉庭軒認為照護服務和殯葬業息息相關,以「人」為本,皆談及生死議題,因此他準備接軌兩者,在臺灣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鏈,期待能將事業拓展並開枝散葉。
  • 從「照護」的核心價值出發,劉庭軒不斷積累照護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未來將持續向外拓展、整合資源,期許自己能提供更好的服務給照護者。

未來會如何?

對於劉庭軒而言,兩個事業體的背後有著他和父親對社會的責任感,他也走過新創公司起步的艱辛,因此選擇加入永續影響力加速器(SIC)高雄分部,期待永續兩個事業體的理念,並且活絡產業、深入交流、傳承經驗

  • 劉庭軒在投資方面的決策,深受父親待人之道的啟發。初始階段會先考量技術或者市場需求,再來取決於一部分的直覺和衝動,同時參考業界前輩的經驗和經驗,才下決定。
  • 劉庭軒認為投資前的盡職調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相當看重在沒有利害關係之下,彼此熟悉的過程,確信透過 SIC 打群戰的模式來與他人互動、吸收新知觀點,是相當有益處的。


走過創業起步的困難,也撐過疫情時的拓展失敗,劉庭軒接下來要如何延續父親的奮鬥精神,完善屬於自己的長照事業版圖呢?讓我們透過台灣受恩創辦人 劉庭軒的分享,聽聽他如何一步步地打造實力強大的長照服務中心。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陳聖雅

陳聖雅 / 特約記者

採訪寫作

周佩樺

周佩樺 / 影音製作人

監製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從父親的殯葬業啟發長照事業 受恩主要提供哪些服務? 13 則對談comments 47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在 2014 年成立受恩,受恩在做什麼?我看資料介紹說是一個物聯網智慧照護產業,您們的 solution 本質是一套系統嗎?服務對象是誰?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以科技公司來說,我們分為兩個大的 BU。第一個 BU 是做資訊系統 SaaS 服務,提供管理系統給長照服務業者。第二個 BU 是我們自己直接執行長照服務,這是兩個主要部分。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長照服務端,臺灣廣義的解釋有三大類——住宿型、社區型和居家型。住宿型是養老院,長輩 24 小時住在那裡,由專人照顧。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第二種社區型只服務白天,長輩在白天來,晚上回家。居家型是我們把服務帶到長輩家裡。受恩著重於社區和居家,我們沒有住宿型,主要提供白天的服務。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資訊系統方面,我們服務什麼,資訊系統就做什麼。一開始進入這行時,我發現這行非常傳統,記得以前一位長輩每月要交給政府的紀錄就有 7 張紙。受恩每月服務 6000 位長輩,若按照舊方法會製造大量紙張,不環保且錯誤率高。因此一開始我們便思考如何開發資訊系統支持服務管理。除了我們自己用,也提供給同行前輩使用。在服務端,我們是 B2C 服務,但在資訊服務端是 B2B 服務。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紙本要 E 化,訊息中大概要包含哪些內容?誰要輸入資料?您如何讓公務體系接受 E 化做法?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將其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服務提供者。我們的服務記錄同時要提供給中央和地方政府,每月要完成,因為長輩的服務費用大部分來自政府補助,也就是長照 2.0 補助。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讓他們信任資訊系統,畢竟紙本已行之有年。服務提供端是我們首要改變的對象,要讓他們理解資訊化、數位化的好處。記得有一次遇上一位客戶,他說:「我再請兩個人就好,幹嘛買你的系統?」他是我們早期接觸的客戶。這反應也不能怪他,畢竟資訊系統剛做好時難用,是經過這 8 年的調整才越來越好,再加上競爭對手加入和大家對資訊化環境的理解程度提高。讓使用者接受是一個很大的教育訓練過程,但因政府政策持續調整,從長照 1.0、2.0 到現今即將進入的 3.0,使用者的接受度加深了。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主修是什麼?一開始是怎麼挑到這個創業題目?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是念經濟跟地理。我在國外念完書、當完兵後,先去了香港和越南,那時候都在父親的辦公室找事情做。我很崇拜他的殯葬業工作,他是亞洲第一間(除了日本以外)上市的殯葬公司。我崇拜他把一個傳統行業推到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境界。但在他的公司我幫不上忙,因為我想過的他早就想過或是已經做完了。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沒有更多您可以去優化的事情?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沒有。另一個原因是我對自己的人生期望很低,沒有叛逆期。我就是中庸、不會惹事,也沒什麼想法。我在越南時是 29 歲,後來與 SIC 高雄的創辦人許哲豪(Aaron)一起到中山大學念 EMBA。那時我才意識到世界很大,我不能就這樣活著。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在 2014 年畢業並創業,選擇這個題目與殯葬業有關,原因是殯葬有一大部分服務對象是家屬,通常家屬年紀也比較大。當時我與父親討論,他只提了兩個指標:第一是高齡社會,第二是回臺灣。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拓展臺灣本地服務開枝散葉 接班的首要挑戰是在團隊與客戶的溝通磨合? 23 則對談comments 47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回臺灣」為什麼會是您跟父親之間滿關注的要點?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認為這是根本問題,因為我們的根基都在這裡。我 2000 年出國,一直到 2014 年都是來來去去,大部分時間不在臺灣,因此回臺灣成為我們共同認可的重要決定。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長照是父親覺得可做的事情,但是您做了之後有覺得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長照服務其實是高齡服務中的一小段,我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源類服務。現在的高齡化需求是「我們需要什麼,長輩們就需要什麼」,服務提供方式和取得方式需要根據長輩的身心靈改變調整,這是吸引人的地方,也讓照顧服務變得五花八門。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受恩的體系裡,最年長曾服務過 103 歲的長者,最年輕則是 12 歲的腦麻小朋友。儘管這兩個群體在生活照顧上都需要翻身、洗澡、拍背、備餐和陪同就醫,但這些並不是我們服務品質的體現。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服務的品質在於和他們的互動方式,以及怎麼讓他們對我們安排的服務內容產生興趣。因為每個服務對象的生活背景不同,溝通方式也不同。例如,12 歲小朋友和 104 歲奶奶的認知一定不同,老奶奶聽過的歌,小朋友根本連歌名都不知道。和客戶們之間的溝通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會讓我們的服務變化性和多樣性是非常廣泛的。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們跟照護者之間是契約關係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們所有的照護者都是全職員工,是我們的夥伴。他們需要具備三項專業資格之一:護理專業背景、社工專業背景或照服專業背景。這些資格通過學校和在職訓練獲得,進入這個行業前,必須具備其中之一。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進入公司後,我們會進行內部教育訓練,確保他們與同事之間有共同的理念,並了解如何面對長輩和對待家屬。目前有大概 240 多個照護同事。那因為服務的類型不同,大概是 6000 多位的長輩。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每一個照護員平均能夠照顧的人數不少。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這會有頻次的不同。以社區和居家兩者為例,居家方面每位照服員面對 4-6 位長輩,不是按時間而是按照項目區分。社區型則是 1 比 8,服務內容更多且廣泛,但頻次較低,強度也不高。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覺得有達成當時「回臺灣」這個目標了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有,因為我們這個行業其實是很純內需的,服務本身要走向海外有些困難,因為各地的人文政策不同。系統本身可以拓展至海外,但無論是長期照護服務、養老服務或是日本介護服務,政府政策的影響很大。當政策一改,系統介面或我們產出的表格就會有所不同。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殯葬行業也很屬地屬人,但您的父親在香港、越南都有發展,當時在做海外擴張時,他一定也面臨過類似問題。您現在準備接班,我很好奇您如何整合殯葬事業和照護事業,以及接班後的工作計劃?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這也是我現在在傷腦筋的問題,主要是團隊的融合。長照服務從開始到現在都是由我進行,因此和團隊之間的默契和樣貌彼此熟悉。然而我現在才開始與父親的團隊有工作上的接觸,這與過去一年參加兩三次尾牙、旺年會的情況不同。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父親的團隊有些人跟隨他很久,主要幹部年齡與我相仿,他們從畢業進入公司至今成為高管,資歷比我深,這是第一個問題。團隊之間的溝通對我是一大挑戰,我需要先理解他們,再看如何磨合出溝通方式,我覺得這是最難的部分。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然而兩個行業的本質都是著重於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面對客戶(個案與家屬)的理念是相似的。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如果從產業供應鏈或價值鏈來看,還有哪些方面您覺得可以再深化或著墨?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覺得是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大家對於死亡議題仍很避諱,長照討論這一部分是個挑戰。其實現在很多長輩早已在思考這個問題,只是沒有說出口,而家屬不敢提。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這有太多社會因素,家屬怕提了會顯得不孝。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對,但其實很多長輩都會想。這是一個過程,當他們發現周遭的朋友、同事都慢慢離開,他們會開始思考接下來就是自己。我認為這應該由專業人士介入,帶大家討論這件事。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現在臺灣逐漸開放這個議題,大家不再那麼避諱,經營業者也較不怕家屬的批評。過往常聽到「你是賺死人錢,你是賺老人錢」這樣的話,壓力很大,但現在我們用不同方式打開這個話題,大家要正視並面對。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這兩個事業的接軌上,我會先把地緣關係排除,因為其他地方和臺灣在業務上無法接軌,但如果都在臺灣,或都在香港、都在中國或胡志明市,其實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為了永續理念加入 SIC 天使投資 台灣受恩如何選定要投資的新創團隊? 26 則對談comments 47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加入 SIC 天使投資,持續在做很多的業外投資,這跟剛剛談的接班有相關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參與 SIC 天使投資的動機主要來自於我們在照護產業及物聯網相關領域的需求。這些領域的發展需要我們與創新公司合作,並且我們有時也會成為他們的投資者,因為我們看好他們的技術或解決方案。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通過不同的途徑接觸到更多的新創公司,有些是透過朋友介紹,有些是參與類似 SIC 的天使投資社群,這些都讓我們更了解各種不同的創新思維和服務內容。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現在進入到 SIC 是因為不管是父親的殯葬或是我從事的照顧產業,我都深感永續理念的重要性。我們的事業不能隨便結束,這背後有著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些經驗也教會了我們如何持續地改進和提供更好的服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業務需求,也包括如何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持續存在下去。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當時有想過在這種影響力投資上面,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或者是做什麼樣子的發揮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和 Aaron 是在 2012 年在中山大學認識的。加入 SIC 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為我的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資源,就像我的父親曾經支持我一樣。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從小家境並不富裕,但父親的奮鬥精神一直是我的榜樣。現在我也希望能夠像他一樣,支持我的孩子們,讓他們有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在投資時最大的動力之一。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目前投了哪些題目呢?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目前投資了環保類的資源回收和食品相關的新創公司。食品相關的投資將與 SIC 合作,在上半年進行進一步發展。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目前為止,您做出投資決定的主要考量因素是什麼?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首先是我個人的直覺和衝動,我認為這有一定的緣分成分。初始階段,大部分的項目都還不成熟,很多只是一個想法,無論是技術驅動還是市場需求驅動。其次,我會盡量選擇我熟悉的行業,這樣我能更快地理解並提供支持。另外,來自 SIC 南部分部以及其他業界前輩的建議和經驗對我也有很大的影響。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可以舉一個例子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有一個新創我後來沒有投,那時候我有一個很大的回饋在於「不要自我感覺過度良好」,這是我認為需要留意的事情。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因為大家在看新創的時候,會看到他們經歷過的各種競賽得名和成功,或是有接受到某個第一位投資者的投資等等,大家看的大部分都是好的部分。這有時候會讓大家忽略,其實事業要成功,除了自己的東西好以外,還要有很多配套,比如你的管理、你的銷售和你的人員的安排,還將有很多接下來會碰到的問題跟困難。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一開始只著重在自己在做這件事情是相對簡單,當大家都在捧會導致心態比較浮一點。後來我沒有投資,正是因為我認為溝通的頻次開始有落差,沒辦法讓對方理解接下來要準備的事情和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他會覺得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所以在那個例子上,我會覺得自己的心態調整是最明顯感受到的。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哪些東西是您在做天使投資的時候會特別在意的?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心理狀態。有一個很痛的經驗是在第 5 年開始。前 5 年順風順水,因為我們剛好搭上了長照起飛的時候,每一隻豬都飛得很高,我就是其中最大的一隻,做所有事情似乎理所當然會成功,但第 5 年開始就真正碰到了問題。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疫情前第一次的拓展失敗了,當時我開了一個家醫和復健診所,虧了非常多錢,因為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把自己想得太膨脹了。我摔跤摔得很深,剛好在 4 月結束營業,5 月就進入三級警戒,我們的收入大幅減少了 80%。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們連照護也沒辦法,人不能過去,而且家屬也都回家自己照顧。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對,那三個月我們被迫停業,很多家屬不放心,再加上更多人在家工作或有彈性工作安排,這一切串起來,我們內部的問題也變得更加明顯。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主要問題在於管理和人員訓練。以前在業務發展階段,營收增長是最大的挑戰,我可以選擇避開,但當收入和增長減緩時,內部問題就浮現了。這些問題才是永續經營的根本。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一群人服務一群人,情況多種多樣,面對這樣的變化,如何確保基本的服務品質,就需要依賴教育訓練和良好的管理規章。這兩個因素,在業務高速成長時或許可以掩蓋,但當問題變得更明顯時,它們會影響我們的聲譽和口碑,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情。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雖然您現在的投資案例數量還不多,但您已經有一些寶貴的經驗。目前與您保持最佳關係的投資團隊,可以介紹一下他們的項目嗎?在長期的影響力方面,您認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會如何?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有一個食品相關的例子。過程中,我認為與他們深入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投資之前,我們通過其他管道或社群認識,這樣的熟悉過程非常長,並且沒有利害關係的預設,這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對我來說,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人是很清楚的,我也很容易接受所有正面的事情。當人們談論不同觀點時,我會自己消化這些信息。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在投資上的案例雖然不多,但我認為像 SIC 這樣的群體模式對我來說非常有幫助,因為我需要花時間與他人互動,透過交流來激發自己的想法並吸收別人的觀點。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從事服務要跟著世代做出改變 從父親身上學到哪些待人處事之道? 12 則對談comments 47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自己在尋找投資案件時,會思考未來需要多元化發展的領域嗎?有哪些您現在認為特別重要的領域?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其實食品領域就是一個例子,因為「能吃就是福」這句話從年輕到老都同樣重要。只要能夠自己吃飯,這代表我們擁有一定的身體健康能力,不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長期照護領域,飲食方面已經有許多專業的服務提供,但在食物製作和運送過程中,仍然受到商業模式和技術限制。例如,日間照顧中心通常在中午 12 點用餐,因此送餐時間非常固定。但是,中央廚房如何同時向高雄市的100多家日間照顧中心提供食物,這就成了一個技術性的挑戰。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此外,關於飲食本身,長者的咀嚼能力各異,有些人能力強,有些則不然。因此,如何透過多樣性的提供方式來滿足不同的服務需求,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認為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都與其背景和經歷息息相關。我的本行是照護,而要真正照顧好一個人,就需要考慮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需求和喜好,這包括飲食、居住環境、日常活動等。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希望能從「照護」的核心價值出發,延伸到這些領域。人的需求非常多元化,但是我們必須先確保自己在照護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然後再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逐步累積和整合資源,以更好地服務長者們。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像您現在這樣的運作,您的父親知道嗎?他對這種做法有什麼樣的評論或疑問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他是知道的,一路以來他都是很關心跟注意,他是我最大的投資者。他在殯葬業中扮演的角色可被形容為合縱連橫,有一個名詞叫「殯導師」,意思就是製作人的角色,會幫你規劃需要什麼樣的花山,你需要什麼樣的佈置,家屬怎麼來致意。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但您的父親當時可能不是透過投資的方式參與,對吧?他更像是一個單純的客戶,或者整合各種服務來滿足殯葬的家屬需求。因此,以投資的方式參與可能相對少見。您認為這種世代間的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我們兩者的服務都與人和世代變遷有關。臺灣社會越來越開放,出現了各種新型殯葬方式,例如樹葬和海葬,這在過去是不常見的。這些變化是由社會進步和人們對這些事物看法的改變所驅動的。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因此,服務業者需要隨著時代變遷進行調整。例如,日本有一人和兩人的靈堂,這種趨勢現在也在臺灣出現。隨著時代的改變,服務方式也要跟著改變。儘管如此,在與客戶互動和理解客戶想法時,我和父親很少有衝突。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接下來在投資面向上面,有一定要以高雄為主嗎?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劉庭軒

劉庭軒

台灣受恩董事長

實際上,我並未設定地理限制。兩地的創業領域和人員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在投資上不會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

47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長照賦能平台幫盡孝道,小驢行還偏鄉長輩移動自由

長照賦能平台幫盡孝道,小驢行還偏鄉長輩移動自由

開車、騎車是多數人的日常,但對高齡、身障、偏鄉族群來說,要招到願意服務他們的計程車,有時比登天還難。長年聚焦計程車產業研究的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侯勝宗教授,打造以人為本長照交通系統平台,賦能司機提供無障礙到府接送、斜槓成為照服員,不僅提高工作價值,也讓弱勢者能享有行動自由。

January 30 2024

在遠方也能看見父母餐桌菜色,超高齡社會下的新送餐模式

在遠方也能看見父母餐桌菜色,超高齡社會下的新送餐模式

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每 5 人就有 1 人超過 65 歲,全台列冊在案的獨居長者逾 4 萬人,獨居或老老同住衍生的基本需求不斷升高,催生科技送餐與媒合青銀族群的新商業模式。

January 17 2024

當她忘記全世界,作家施羽為失智症婆婆打造避風港灣

當她忘記全世界,作家施羽為失智症婆婆打造避風港灣

照顧失智症家人的心酸與壓力,是未經歷者無法理解的。婆婆的病況來得又急又快,藝人作家施羽形容,全家像遇上暴風雨,唯有勇敢面對、分工合作,才能在混亂中稍稍穩住陣腳,即使婆婆的記憶逐漸褪色,卻始終沒忘記家人的愛是最安心的避風港灣。

January 23 2024

時間標記 Timestamp

00:00 Intro

01:17 2014 年成立,受恩提供長照與資訊系統服務

07:21 為什麼選擇回臺灣?長照服務目前有哪些挑戰?

14:14 即將接手父親的殯葬事業,未來的工作計畫是?

20:16 依循直覺選擇新創,加入SIC後投資了哪些項目?

28:45 疫情時曾跌一大跤,當時如何重新思考內部管理?

37:18 從照護延伸更多領域,為何「食品」是可能機會?

40:18 父親怎麼看受恩目前發展,和父親之間有世代落差嗎?

EPEPISODE #155旭沙龍-張育寧時間延續父親的拼勁!劉庭軒從「照顧」出發,打造身心靈多元完善的長照服務中心

視頻播放器 正在載入。
載入完畢: 0.00%
剩餘時間 0:00
EP #155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