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日本生醫市場如何攻破?比翼生醫即將落地日本、緊密連結台日生醫新創

日本生醫市場如何攻破?比翼生醫即將落地日本、緊密連結台日生醫新創

Jun 28, 2024

比翼生醫團隊提供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比翼生醫進軍日本市場,連結日本與台灣的生醫新創團隊和市場需求。藉由以醫療體系支持的創投與加速器營運模式,協助生醫新創團隊能更有效完成早期驗證、通過國家醫療法規許可,大幅增加生醫新創公司的成功機會,將完整佈局亞太市場,擴展更多國際商機。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日本語版を読む

生物醫療新創,要打入醫院、建立合作關係,相對於其他行業要困難很多。

醫療產業與生命息息相關,繁瑣且嚴格的各種行業規範,讓產業裡的人習慣謹慎行事、多重驗證。很多人以為新藥、新的醫療設備等創新產品,最困難的是獲得符合國家法規的許可,例如美國 FDA (食物與醫藥管理局)認證。然而,熟悉生物醫療行業的人更清楚,前期確定創業題目是不是「臨床未滿足需求」(Unmet Clinical Need),也就是「這個創業題目確實是個問題」,就必須要花費很多心思,至少要獲得醫療院所和醫生的認同,否則在缺乏驗證場域的前提下,有錢也難辦事。生醫的創新另一個特殊之處,在應用靈活的生醫領域,每位醫生做法都不同,也就可能會發生「A 醫生感到困擾、B 醫生卻得心應手」的窘境。

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生物醫療新創想順利落地,第一步起就如履薄冰。


即使跨過第一關,後續還需要經過概念驗證、產品測試、法規審核等種種難關,對於剛起步的新創團隊而言,很少有人一開始就有足夠的資源和時間面對重重關卡。這也是生物醫療創新一直都由美國市場獨領風騷,亞太地區雖然培養眾多生醫人才,但因為市場破碎、語言差異和跨國法規差異等,在生醫新創的推動上,仍然有重重關卡。

醫院支持的創投,有效增幅生醫新創成功機率

生醫加速器正是為此而生。

這個做法,也是參考美國的經驗而來。全美第一的梅約醫院(Mayo Clinic)早在 1986 年就成立自己的創投部門,目標就是縮短醫護人員在一線醫療場域從發現問題、尋找解方、驗證到商品化的漫長過程。

而扎根台灣的比翼生醫加速器,花了 6、7 年前逐步和臺北醫學大學、秀傳醫療體系、高雄醫學大學合作,並成立自己的創投資金,透過「創投 X 加速器 X 醫院」的整合資源,輔導超過 140 間海內外生醫新創團隊、並直接投資接近 30 個團隊,讓原本需要 7 至 8 年的商品化時間,縮短到 3 至5 年即可完成。

「醫生要用,醫材才賣得動。」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點破關鍵。

需求與供給是最基礎的經濟理論,在一般人難以接觸的生醫領域,早期驗證是確定需求的最短道路,而比翼生醫和北醫、秀傳、高醫等醫療院所合作,提供新創和醫生臨床合作的機會,快速讓新創團隊接觸到對應領域的 KOL,第一手確認醫材符不符合醫生的需求。

專注於精準微創醫療設備研發的炳碩生醫就曾藉由比翼生醫的加速器計畫,與 IRCAD Taiwan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中心聯繫到以創新外科技術和手術方法聞名的法國醫生 Jacques Marescaux 進行醫療概念的討論,也推動後續在 IRCAD Taiwan 進行臨床試驗。

台灣其實很適合做生物醫療產品,特別是醫療器材的早期驗證,原因是台灣有 4 大優勢,讓生醫新創有機會跨過前面提到的各種阻礙,更快實現商業化與市場對接的關鍵目標。

  1. 多元領域人才密度高:
    台灣的科技、醫療領域人才多,跨領域媒合容易。「我們在很小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資源,不只醫療強,還有硬體、軟體、工程(等不同領域多元人才)。」陳彥諭説。
  2. 供應鏈完整:
    「從基隆到五股,只要一天就可以找完所有供應商。」陳彥諭表示台灣的供應鏈非常完整,企業可以快速、輕鬆的找到合作的生產供應商。
  3. 醫療數據庫龐大:
    受惠於台灣的健保制度,讓台灣的醫療只有單一支付方,也就能建立統一的申報格式並彙整資料,直接解決了醫療數據難以取得的問題。
  4. 創業DNA
    陳彥諭笑言台灣人有著非常強烈的創業 DNA,儘管台灣是小島,卻是個寶島,匯聚人才、資源、創新力於一身。

台日攜手合作,擴大國際商機

不過,台灣人口有限,任何新創在台灣完成初步的產品驗證後,都必須走向國際市場,這是比翼生醫扮演的重要角色,陳彥諭説,比翼把自己定位為「Gateway to Asia」,帶領團隊站上國際舞台,被世界看見。

陳彥諭錨定的第一個市場,是日本。擁有 1.25 億人口,同時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走向國際,日本是亞太地區的大魔王,能成功挑戰日本,就有能力再晉階挑戰歐美。

日本生醫市場在全世界排名第 3,台、日之間在醫療產業上有過去歷史因素累積的制度性相容,陳彥諭舉例,「台大醫院就是日本人蓋的。」台灣的醫療人才培育體制傳承自日本,在這層淵源下,不只兩地醫界彼此互相熟識,在生醫領域更有許多交流和合作。

傳統醫療領域彼此熟識,無法直接過渡到新創世代。由於日本新創氛圍一向不強,再加上日本的禮儀、文化等規範,在相對嚴謹保守的醫界,讓突破和創新都需要時間發酵。比翼在帶領台灣生醫新創打日本市場的過程中,陪伴團隊經歷各種「文化衝擊」。舉例來說,日本醫療體系有相當階層化的匯報程序,有問題是不能直接找最上頭的大老闆的,需要從最下面一層討論、達成共識,才能逐步往上,不斷在來回溝通中拉長的時程,往往讓搶時間搶資源的新創團隊心焦不已。

為此,比翼生醫規劃輔導課程,讓新創團隊能符合風土民情,快速融入日本當地。「成立加速器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找到不錯的海外團隊,把好的科技醫療帶過去,把商機拓展到日本龐大的內需市場。」陳彥諭説。

除了融入當地之外,生醫新創的最終關卡是完成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能不能變成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非常重要。」陳彥諭解釋,醫療與人命有關,遇到哪個問題進行什麼處理,都應該要有教科書式的步驟,一定要照著經年累月的方式處理,而醫療新創如何得到專業認可和足夠的驗證,將會是其中最困難且重要的考驗。對此,比翼生醫也有著豐富經驗,能夠協助團隊完成需求驗證、法規等面向輔導。

面向亞太市場,比翼生醫提供最佳生醫新創加速生態系

儘管比翼生醫不是台、日之間唯一的生醫加速器,卻站穩特殊戰略位置。

「一般加速器與醫院沒有直接合作,因此只能由外而內,找到醫院後,再開放醫療資源給外部;但我們的醫院創投資源,卻是由醫療端往外延伸,這就讓比翼輔導或投資的生醫新創,贏在起跑點上。」陳彥諭解釋,比翼生醫與台灣醫療院所直接合作,等於鑲嵌進向來講究傳統派系關係的台日醫界,透過這些網絡資源,可以直接和全日本第 3 大的東北大學醫院對接,也有和東京大學合作的醫療體系,可以從醫療端出發協助新創進入日本市場的第一天,就直擊核心。

創業 6 年,陳彥諭從一開始就選擇極特殊的生醫創投題目,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以整合亞太市場為目標的「多國多中心」藍圖。

台灣有很強的軟硬實力,隨著與日本市場對接,比翼生醫更期待進行跨國臨床試驗,建立多國多中心(Multiple-center),讓輔導的生醫新創團隊成果最終可以應用在不同國家,省掉重複驗證的時間和成本,「期待未來整個亞洲,包含台灣、日本、新加坡、中國等地,都能有慢慢可以和政策、市場連結合作的地方。」

日本是多國多中心藍圖的第一步,比翼生醫規劃 7 月初與 Startup Island TAIWAN 於關西進行商務交流活動、7 月底於台灣舉辦 Demoday、10 月帶領團隊參展 Medical Japan Tokyo 等系列活動。接下來籌備在日本落地,成立在地加速器的比翼生醫,看好日本醫療市場健全、法規保險完善,以及有好技術、好產品、好人才的生醫新創團隊,可以透過比翼生醫建立起來的跨國網絡資源,更快融入亞太生醫產業的核心市場。

日本很近,從台灣出發看場電影就能抵達東京;日本卻也很遠,無人帶領的團隊不得其門而入,而比翼生醫能夠作為橋樑,一如最初取名「比翼」的初心,牽起創投和新創的手,在生醫領域比翼雙飛。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李宛庭

李宛庭 / 特約記者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從東大實驗室到國際市場:INOPASE 如何以台、日合作創新醫療新局

從東大實驗室到國際市場:INOPASE 如何以台、日合作創新醫療新局

醫療跟社會福祉息息相關,但該領域的創新,在起步就需大筆資金,也不保證有效,多數研究員多窩在學術高塔。王彥博參與史丹佛大學起源的 Japan Biodesign 計畫,開發日本第一件植入式醫療設備,取得頂尖創投 Incubate Funds 資金。他是如何做到的?海外新創落地日本該注意什麼?

2024-06-26 09:30:00

JR 東日本最大規模開發案,海外新創前進日本的最佳途徑

JR 東日本最大規模開發案,海外新創前進日本的最佳途徑

做創新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多方配合,但資源整合不易。日本最大鐵路公司 JR 東日本,似乎嗅到這麼一點商機,利用交通網絡優勢,在東京打造大規模新創實驗寶地,不僅鋪好鐵路,更直接鋪好海外新創進入日本的入門紅毯。

2024-06-19 16:48:00

日本第一家創投中心,Tokyo Venture Capital Hub 為海外新創開窄門

日本第一家創投中心,Tokyo Venture Capital Hub 為海外新創開窄門

位於東京的麻布台之丘,日本房產大亨森大廈在這個指標性建築中,設立前所未有的創投中心,聚集 70 家日本風險投資大腕,要讓『背負日本未來的人』,也就是創業家在這裡找到希望,其中,也包含海外新創和創投資金加入日本市場的切入先機。

2024-06-13 10:45: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