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返鄉青年找回家鄉雲林的根,向天歌打造傳統養鵝業全新風貌

EPISODE#39

旭沙龍

返鄉青年找回家鄉雲林的根,向天歌打造傳統養鵝業全新風貌

Jul 19, 2024 / 49:44

圖片來源|蔡英地提供

questionquestion

原先父親從事養鵝產業的英地,捨棄令人稱羨的高階經理人的工作,決定中年返鄉,回到家鄉雲林改善自家養鵝場的環境;他運用智慧農業技術,讓鵝隻不必害怕禽流感,透過綠能及循環農業,讓傳統養鵝業有了全新的面貌,傳承老一輩對家鄉土地的感情與認同。

此次與談人

陳美伶

陳美伶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發生什麼事?

創辦人蔡英地原本家族就在雲林四湖從事養鵝業;高中時,他在週記中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希望將來學有所成後回饋家鄉


  • 到了不惑之年、在創見擔任會計師的英地,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他 40 到 45 歲是人生的轉折點,於是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雲林,接手家裡的養鵝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
  • 2015 年碰巧台灣禽流感大爆發,英地便請教中興大學的老師如何面對禽流感;也因為過去電子業背景加上富有挑戰精神,英地嘗試開始密閉式禽舍養殖,讓傳統養鵝業有不同可能。
    圖片來源:向天歌提供

從密閉式養鵝場到循環農業

一般認為養鵝在戶外、開放式的空間,向天歌選擇以密閉式養殖降低感染禽流感風險。為了減少投入成本,英地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利用綠能支持向天歌創新農業的發展。

  • 為了克服畜牧業的臭味和排廢水、糞便的問題,英地和父親嘗試把養殖廢水溢流到隔壁農田,發現田裡的作物長的特別好,因此找到解決廢水的方法。
  • 雲林四湖因為靠海,使得當地的土壤鹽化。於是英地和父親將養殖廢水澆灌鹽化的農田,讓農地地力變好。他們也嘗試種植玉米、牧草,讓作物成為鵝隻們的飼料,因此形成循環農業。
    圖片來源:向天歌提供

未來會如何?

雖然傳統養鵝業在台灣面臨瓶頸,但向天歌找到適合自己和環境的商業模式,也讓雲林四湖鄉成為智慧農牧業的新聚落。

  • 英地認為農業碎片化是臺灣農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如果農村本身的產業未來大有可為,就會增加年輕人的返鄉意願。
  • 他期待透過智慧農業和改變永續養鵝的模式,讓農業不再是老一輩認為的辛苦行業,也讓下一代回歸屬於自己的根,透過自身讓家鄉變得更好。
    圖片來源:向天歌提供

究竟他如何透過導入智慧農業的方式,賦予傳統養殖業全新風貌,改造雲林四湖的養鵝產業,串連自身所學和家鄉土地的關係呢?讓我們透過向天歌創新農業的創辦人 蔡英地進一步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聲歷其境

聲歷其境 / 特約合作

製作撰寫

周佩樺

周佩樺 / 影音製作人

監製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曾擔任高階主管卻毅然決然返鄉 蔡英地的 40 歲為什麼成為人生職涯的轉捩點? 14 則對談comments 43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曾在會計領域擔任高階經理人,在事務所工作 5 年的時間,又唸到了研究所,為什麼想要回去幫爸爸養鵝?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某種程度這件事情在我身上好像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是我高中在週記中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當時我在臺北考聯考,我的陪考有十多位親朋好友,這是我們鄉下的習慣,這讓我強烈感覺自己是被村裡面栽培出來的,我想要多學一點,將來可以回家鄉做些事情。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是在什麼機緣下寫出「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這一句話?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這跟我的背景有些關係。可能因為我是長子長孫,比較八股,我在工作時非常積極,因為我覺得在學習東西。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 40 歲時在創見資訊總管理處擔任協理,負責整個人事的團隊,當時的團隊有三個部門,人數 30 幾位。當時我開始對人事和職涯有一些感覺,某個程度上我知道 40 到 45 歲是一個轉折點,我要傾聽我自己的聲音,我遲早要回家鄉做些什麼,如果現在不動作等到退休,我覺得我無法去面對我自己說的「學若不成誓不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可是您的家人可能會想說當會計師很棒,您不要回來。您怎麼去回應這件事?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沒錯,實際上我第一次和我爸提的時候是 40 歲,那時候當然沒有過關,我沒有說服他,也可以說是我沒有說服我自己。後來我又去了中國兩年,等到我 42 歲時才真正確定回來做這件事情(養鵝場)。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剛開始是接手爸爸原本的養鵝場,還是從頭開始?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我記得第一次提要回家是 2015 年,我爸已經退休了,因此他沒有經歷到禽流感,如果我爸經歷過禽流感,他後來大概也不會讓我回去。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2015 年我要從創見離開,那時候禽流感也剛爆發,我在網路上找了好多資料試圖克服這件事,最終發現所有的解答都指向一位中興大學的老師,後來我聯繫上這位已經退休的老師,他用了兩小時的時間和我分享該怎麼面對禽流感。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在那一次的聊天裡面第一次聽到「非開放式禽舍養殖」,等到兩年後我真的回來以後,我就是從這裡開始。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一個老師兩個小時的傳授,讓您對事情有一個概念,可是您就那麼有自信,覺得這個事情真的做得成嗎?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第一個,我們是電子業背景,我具有挑戰精神。我不會覺得這件事情做不到,真的不行的話,我們就做到無塵室的等級。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的密閉式禽舍養殖做法是一步一步往上加,出事了就檢討哪邊要再改進。當然如果到最後連無塵室等級都無法改變困境,那我們就放棄,不過還好我們現在還不用走到無塵室等級。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迎戰禽流感和疫情威脅:向天歌如何運用智慧農業技術與綠能改造養鵝場? 39 則對談comments 43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先請您跟我們介紹一下您經營的鵝養殖場有什麼特殊之處?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第一個,大家習慣上認為養鵝都是在戶外、開放式的空間。其實禽流感也是冠狀病毒,大家經過 Covid-19 後都很清楚,面對病毒就是要打疫苗和隔離。那時候在疫苗還沒出來之前,我們就是用隔離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事實上,針對禽流感,我們政府的政策是不能打疫苗的,臺灣的家禽水禽只能隔離。我們隔離的做法是用非開放式的空間養在室內。養在室內會遇到的狀況是日照不足,因此我們透過設置採光罩、調整飼料配方等各方面去調整。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樣的模式會讓投入成本非常高,但恰逢當時臺灣正在推動綠能,我們的大面積屋頂就能派上用場。我們用屋頂的綠能去支持整個農業的發展,我們最開始其實是靠太陽能來支撐整個模式的開發。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們目前是以屋頂做太陽能,禽舍內養鵝,再加上終端品牌的經營,這大概是向天歌在這個階段做的事情。不過我們希望不只有向天歌,而是讓更多人投入密閉式養殖,降低大家的風險,這也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所有的家畜或家禽的飼養,是不是都可以用這種封閉式的、類似無塵室的概念來進行?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對,現在比較明確的是豬跟雞。基本上密閉式這套技術本身不特別,只是要把「鵝」放進去養這件事情,大家還沒有嘗試過。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美伶姐,您是什麼時候認識英地,您怎麼看他的養殖模式跟地方創生的關聯?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美伶

陳美伶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如果以我們基金會平台上的夥伴來講,英地算是很新的團隊,我是在一個比賽分享會看到他的案例,我才指定要去雲林四湖看他的場域。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其實 2010 到 2016 年的時候,我在臺南市政府服務,那時候經歷了好幾次的禽流感,非常的嚴重。在過程中一旦感染了,就是全部都要撲殺,我看到了成千,甚至上萬的家禽死屍。這是很不舒服的感覺,整個過程觸動我很多的思考,我們需要改變成一個安全的養殖方法。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密閉式的養殖方式那個時候已經出現,然而在推行的過程中很不順利,除了因為資本原因,還有農民對於新方法的接受程度,也因此我看到英地的案例時非常驚訝,原來已經有人做了出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非常欣賞英地的案例,因為既可以防禽流感,又可以用智慧的方式解決問題,很希望有機會可以讓更多的養殖業者知道。我在推地方創生的時候,一直覺得科技導入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你從第一天就應該有這樣的 mindset 。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滿好奇養鵝有什麼特殊之處,最難的點在於何處?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鵝基本上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軟腳,一個是啄羽。軟腳是因為沒曬太陽,骨頭會不夠健壯。只要一軟腳,牠就只能用兩隻翅膀匍匐前進,因而導致翅膀瘀血。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事實上,大家買鵝都是在鵝肉店,店內大多是將鵝一隻一隻掛起來,因此在養殖的時候,如果屠體本身不 Ok,基本上就賣不出去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啄羽則是因為彼此打架或是牠有心理壓力,可能是因為環境不夠好、太過濕悶等因素而引起啄羽癖。當羽毛一拔會看見血管,若是屠體中很多瘀血,掛起來會很不好看。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要克服這個問題,第一是要運用飼料的添加調整營養,第二則是環境管理,讓鵝不會有那麼大的侷促感和不舒服感。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簡單來講,我們很自然以為動物在外面跑的時候很開心,可是現在面臨氣候變遷,動物不一定在外面比較舒服。當你給牠們一個比較舒服的環境,讓牠們吃好睡好,這就會反應在重量上,若是重量比其他外面的鵝重,這就代表牠過得比較舒服。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另一個問題是光線,向天歌的鵝場都有採光罩,我們會保留要給鵝的空間。反過來講,當你去參觀鵝場,你其實可以光從鵝場的設計得知經營者的思考角度和目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為了解決虧損狀態,您的做法是透過太陽能板把電賣回台電,您是怎麼去計算出需要的現金流?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其實還滿簡單的。第一個,要蓋一個廠假設要一千萬,你可以先了解貸款的年限,這在買房子時就可以從銀行端試算,接著你把利率期間放進去,就能得知每月的還款數目。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再下一步是去搞清楚屋頂的面積可以做出幾 KW 的太陽能;每 KW 的施工成本;對應的發電度數,就能算出每天(每月)的賣電收入,這樣便能計算出每月需要付的費用,及每月的賣電收益,你也就能夠知道自己能不能負荷。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從蓋密閉式鵝場到放太陽能板把電賣回去給台電,整套設施的研發跟完成大概花了多久的時間?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最開始的模式比較簡單,我只在乎一件事情是有人來跟我租(太陽能),他們會向我開價格。太陽能租借的 20 年現金流入恰好可以抵銷我的固定的資產投入。所以我損失的就是 3 年,我用 3 年來賭;開始的這 3 年當然是辛苦的,但也算是順利,整套模式有建立起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現在向天歌的 Know-how 其實是可以被擴大和複製到其他人手上的,這是您現在其中另外一個營收來源嗎?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這一塊還沒有當作是一個 business,我們的想法比較像是推廣。簡單來說,我是個農村子弟,我滿在乎農業的,當初會選擇回來是因為我覺得智慧農業在 AIoT ,其實已經走到商業化,它的導入成本沒有那麼高,因此這個就是一個會爆發可能性的時間點。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好不容易回來的人,我希望他們不要那麼辛苦。隨著氣候變遷和人力老化,其實農業在這個階段是個很好的機會。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第一,氣候變遷就是溫度變化太大,一定要走設施型農業,我們要能夠控制環境,這個時代的趨勢就是這樣,傳統的養殖、種植模式已經走不下去。傳統養殖遇上的第二個問題是人力,考慮到人力越來越少,倘若導入智慧農業的方式,針對一個物種去做出一套新的養殖、種植模式,那個就是競爭力,我們期待建立一個機制去支持回來的人。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回去是第幾年的時間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今年算跨入第 6 年。我們開發技術花了 3 年,實際上我們大概是在兩年前比較有信心,並且開始談合作。目前手頭上來講,我們其中一個禽場是和二代的地主合作,將他原來的舊禽場改造成我們的養殖模式。另一個案例則比較單純是老農退休了,將場地租給我們。此外,目前也有臺南或我們村子裡的團隊在找地。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美伶姐,您剛剛提及現在雲林已走向智慧化農業,可不可以分享您觀察到的樣子?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美伶

陳美伶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大家都知道雲林是農業大縣,過去大家會覺得它比較落後,然而當受到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和農業土地碎片化影響以後,智慧農業真的是臺灣農業最好的改變機會。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科技已經是這一代人的生活日常,「如何運用技術導入到農業中?如何透過綠能解決糧食問題?」現在是很關鍵的時刻。其實中生代們都有這樣的思維,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好的機會去發揮。此外,相較老一輩的人不太重視生活品質,現代人花更多時間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越懶的人越能夠有好的發明」,現在能參考的資訊和課程也非常多。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向天歌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他們做出一個完整產業鏈。雲林這一群年輕人回鄉,都不只是想要接下爸爸媽媽的事業而已,而是希望能夠去改造農業和養殖業。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推行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您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我們希望成為產業(鵝業)的助力,所以我們會很重視跟產業的溝通。當我們開發出密閉式禽社養殖技術,我們和其他的養殖者和產業之間的關係,對我們來說會是個壓力。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怕他們把您視為單純的競爭者,而不是共好的人。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對,但是我認為我比較年輕,反正年輕人失敗了就失敗,機會成本比較低,所以我覺得我們來做大家還不熟悉的事情。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所有鵝肉店在 Covid-19 時面臨一個問題是:他們不能開店,鵝肉就出不去。因此我們才開始發展鵝舖子品牌。鵝舖子很特別的地方是讓你在家裡吃得到鵝肉,這跟原本 80% 都走鵝肉店的概念完全不一樣,通路的創新在這個時候找了出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找尋年輕人留鄉發展的機會 如何解決世代衝突與農業碎片化的難題? 24 則對談comments 43w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行銷跟銷售這一段要找到新的通路。現在找老一輩合作是困難的嗎?年輕一代願意回去的同業多嗎?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剛好在禮拜六我們有做一個說明會,你會發現有人對這件事情是有興趣的。以階段性來講,我們在兩年前是一個禽場,今年會到 4 個禽場,明年則到 8 個禽場。不管是財務面或是養殖本身,看起來目前這套模式是可行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對我來說,還是回到如果農村本身就有產業,人們在那邊賺得到錢,那他們當然願意回去。舉個例子, 10 幾年前,我爸退休,當時我叫我爸上來臺北,因為他當時才 60 多歲,身體健康,有足夠條件在臺北建立新的生活圈,可是老實說多數的老人家一定會覺得自己待在南部很好,有自己的朋友圈,他們不願意北上。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然而當他們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變得不好,下一個面臨的狀況就是年輕人要回來照顧他們,或是老人家上臺北。基本上最終的選擇大多是上來臺北,可是這時候他的年紀已經太大、身體不好,所以他只會待在家裡。某種程度上我不能接受這件事情。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反過來說,我在創見的時候是總管理處協理,我看見很多來臺北工作的農村子弟,有一些人過得不錯,但也有一個月 4 萬多塊的人,這樣的薪水要照顧一個家庭是辛苦的。倘若能在南部有個工作,可以照顧老人家也不用離鄉背井,這樣不是很完美嗎?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工廠接班比較容易,但是農業就算家裡有地、有產業,好像還是沒有辦法接班。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問題是老一輩覺得農業太辛苦。我那時候回來,我爸媽都會說:「早知道你要回來,當初就不讓你讀到研究所。」那個是老一輩的觀念。我們這個世代不要去要求小朋友一定要怎麼樣,我覺得走他想走的路就好。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動物最輕鬆的姿態是牠從小生長的環境,人的本性上也會有這一塊,所以人身處大自然會開心很合理。其實我覺得老一輩的辛苦在這個時代會因為智慧農業和模式的改變,產生新的平衡。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這個事情是現在可以做得到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某種程度上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我現在還沒平衡,因為忙不過來,可是當模式建立好之後,一個人一天只要兩個小時就沒事了,我們從勞動者變為管理者,角色改變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碎片化是臺灣農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可是這件事情也到了一個時間點,因為對土地有感情和執著的人們都老了。你可以看見老一輩的人對土地的感情,然而當土地傳到下一代子孫,子孫從小在外地,對於那塊土地根本沒有感情,因此土地被釋出是很合理的。儘管我們沒有建立整合機制,可是以商業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會慢慢整合。以鵝業來說,我認為我們現在的模式是有空間發展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美伶

陳美伶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以往聽到的案例大多都是父母不希望你回來,希望培養你到都會裡面去闖蕩。當你決定返鄉,世代的衝突便成為蠻大的一個議題,可是當你能夠用好的方法做出一點點成績,父母又會很驕傲、很高興的說:「我兒子很不錯」。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爸爸現在是不是這樣子?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我後來覺得農業的人很簡單,其實就是實力主義。你一開始回去都是嘴巴在講,老人家會覺得莫名其妙,可是當你做了兩年、三年,不論你是否做出成績,他們都會覺得能夠來幫忙就來幫忙。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他們看到你是真正在思考這整件事,或是你慢慢有一些成績,他們在過程中會慢慢越來越支持你。我們現在很多案子都是這樣來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看到您們有透過養鵝去做了復育農地,可不可以分享一個案例?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第一個,我回來第二年就意識到了畜牧業的天罪,大家嫌棄畜牧業是因為臭味和排廢水、糞便。我們要克服這件事情,因此有一天我爸就把我們的養殖廢水堵起來,讓水溢流到隔壁的田。過了兩個月,我發現田長得特別好,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就地解決的方法。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再加上我們靠海,土壤是鹽化的,當你用養殖廢水去澆灌這些田,再加上有機肥料的時候,你會看得到成績。鵝一定要吃草,最辛苦的部分是要割草,不過在這個農地地力變好以後,我就種植玉米、牧草給鵝吃,這就形成一個循環了。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美伶

陳美伶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鵝產業面臨到一個瓶頸,因此需要做一些改變。臺灣最強的電子業在這個時候可以形成很大的推力跟助力,我們要善用臺灣的優勢來改變養鵝的產業、養鵝的系統。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當然這中間還是有一些長輩的智慧和過去的經驗可以融入在所有的方法裡面,一旦你把它規劃好了,你開始去啟動了,而且你又堅持下來,長輩是會願意去幫助年輕人的,我覺得這是臺灣人的特質。當你回到家鄉,孫子可以陪著阿公、阿嬤,其實這又是一個在地幸福生活的案例。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養鵝產業有了新的面貌之後,我們希望能夠傳承下去,以本於公益,尋求共好的方式,讓別人可以來複製這一個 model 。英地現階段就是以推廣和公益的目的,如果能夠改造四湖的整個的養鵝產業,我覺得這是很棒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另外一個,他把吃鵝肉這件事情更精緻化、更細緻化。鵝舖子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品牌,真的很好吃,我是很忠誠的消費者,而且他有各式各樣的產品,讓我們想吃鵝肉不用一定要到鵝肉店。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如果大家想要購買商品要查什麼關鍵字?想問您為什麼要叫「向天歌」,這個品牌名字怎麼來的?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英地

蔡英地

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

大家可以搜尋「鵝舖子」,就可以找到我們。向天歌是出自《詠鵝》中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另外一個概念是希望我們向天空歌唱這整件事情。

43w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種下紅蘿蔔夢田,VDS 活力東勢創造台灣農業驕傲

種下紅蘿蔔夢田,VDS 活力東勢創造台灣農業驕傲

王文星相信農業可以是一份志業,他與妻子許月霞創辦 VDS 活力東勢,將故鄉的農產品紅蘿蔔外銷日本,成功進軍國際市場。從傳統農業轉型到精緻化農業一路上,夫妻堅持每個細節與信念,期盼能為臺灣土地的永續盡一份力。

December 08 2023

藍鵲茶以流域收復為核心,守護生態與農業的共好平衡

藍鵲茶以流域收復為核心,守護生態與農業的共好平衡

以「流域收復」的理念出發,黃柏鈞和林宜平看見環境保育的急迫與重要性,從藍鵲茶、石虎米到山麻雀小米,持續探索地方生態與農業共榮共好的可能。

October 27 2023

微醺農場推動智慧新農業,讓科技種子在農村開花結果

微醺農場推動智慧新農業,讓科技種子在農村開花結果

微醺農場負責人黃衍勳不顧家人反對,選擇返鄉雲林成為青年農夫,結合自身專業並和弟弟聯手,將智慧化、自動化新思維帶入農場中,更無私地和當地農民分享經驗與知識,為傳統農村種下新希望。

June 09 2023

時間標記 Timestamp

00:00 Intro

00:58 曾在會計領域闖出成績,為什麼選擇返家?

06:58 面對禽流感威脅,向天歌的養鵝場有何特別之處?

18:23 透過太陽能解決虧損,如何計畫需要的現金流?

21:14 期盼年輕人有機會回鄉,向天歌成為農業智慧化助力

28:58 北漂或返鄉?如何思考農村碎片化問題

41:03 廢水能夠養田?蔡英地分享復育農地案例

EPEPISODE #39旭沙龍-張育寧時間返鄉青年找回家鄉雲林的根,向天歌打造傳統養鵝業全新風貌

視頻播放器 正在載入。
載入完畢: 0.00%
剩餘時間 0:00
EP #39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