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創辦人蔡英地原本家族就在雲林四湖從事養鵝業;高中時,他在週記中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不成誓不還」,希望將來學有所成後回饋家鄉。
- 到了不惑之年、在創見擔任會計師的英地,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他 40 到 45 歲是人生的轉折點,於是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雲林,接手家裡的養鵝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
- 2015 年碰巧台灣禽流感大爆發,英地便請教中興大學的老師如何面對禽流感;也因為過去電子業背景加上富有挑戰精神,英地嘗試開始密閉式禽舍養殖,讓傳統養鵝業有不同可能。
從密閉式養鵝場到循環農業
一般認為養鵝在戶外、開放式的空間,向天歌選擇以密閉式養殖降低感染禽流感風險。為了減少投入成本,英地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利用綠能支持向天歌創新農業的發展。
- 為了克服畜牧業的臭味和排廢水、糞便的問題,英地和父親嘗試把養殖廢水溢流到隔壁農田,發現田裡的作物長的特別好,因此找到解決廢水的方法。
- 雲林四湖因為靠海,使得當地的土壤鹽化。於是英地和父親將養殖廢水澆灌鹽化的農田,讓農地地力變好。他們也嘗試種植玉米、牧草,讓作物成為鵝隻們的飼料,因此形成循環農業。
未來會如何?
雖然傳統養鵝業在台灣面臨瓶頸,但向天歌找到適合自己和環境的商業模式,也讓雲林四湖鄉成為智慧農牧業的新聚落。
- 英地認為農業碎片化是臺灣農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如果農村本身的產業未來大有可為,就會增加年輕人的返鄉意願。
- 他期待透過智慧農業和改變永續養鵝的模式,讓農業不再是老一輩認為的辛苦行業,也讓下一代回歸屬於自己的根,透過自身讓家鄉變得更好。
究竟他如何透過導入智慧農業的方式,賦予傳統養殖業全新風貌,改造雲林四湖的養鵝產業,串連自身所學和家鄉土地的關係呢?讓我們透過向天歌創新農業的創辦人 蔡英地進一步分享他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