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國下屆總統當選人川普上任只剩一個多月,美中貿易戰也將再次走入緊張局勢。面對川普可能對中國進口品施加 60% 的超高關稅,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提出一系列「反制措施」。
然而,美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比中國購買的商品還多了兩倍,在關稅問題上,北京根本無法以「以牙還牙」的方式應對;因此,必須找到會「讓美國感到痛苦」的各種方法,在這場以懲罰和敵意為基礎的貿易衝突中,取得一點談判空間。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可能採取的作法可能有幾項:
- 針對英偉達(NVIDIA)等美國公司的監管調查:一週前,即將卸任的拜登又增加了禁運中國的半導體晶片類別清單,並在黑名單中又增加了 100 多家中國企業。作為報復,中共本週表示,英偉達可能違反了北京 2020 年關於收購以色列網路公司的條款,將進行調查。
- 將服裝製造商 PVH 等美國公司列入黑名單: PVH 是擁有 Calvin Klein 和 Tommy Hilfiger 等知名服裝品牌的服裝公司;今年 9 月,中國商務部表示 PVH 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存在強迫勞動下,抵制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產品,因此正在調查是否要把 PVH 列入不可靠名單。
- 阻止向美國出口鎵、鍺和銻等關鍵礦物:中國在低廉營運成本優勢下,是多種關鍵礦物的主要生產國,在全球市場中占據絕對的價格優勢,北京對許多戰略礦產的控制也持續加強。一樣在上週,北京宣布將在「原則上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和銻,並對石墨銷售實施更嚴格的審查。
- 透過制裁美國無人機技術公司,來擠壓無人機供應鏈:中國在一班消費性無人機市場擁有優勢,包括美國盟友烏克蘭,在採購電池、相機和馬達時因為供應鏈依賴中國而遇到阻礙。上週,中國外交部宣布制裁十幾家美國無人機技術公司,其中包括為烏克蘭提供無人機的 Shield AI,其 AI 驅動無人機已投入烏克蘭戰場。
英偉達在中國面臨調查和罰款
北京想要利用法律武器制衡美國強勢企業,這也是上一次中、美貿易戰時中國採取的主要策略。2018 年,北京拒絕批准高通和恩智浦半導體(NXP)的合併案是一個案例,這次針對英偉達的調查,也是類似的邏輯。
對單一企業的壓力,會對美國會造成什麼傷害?這得看企業本身的應對能力。
2022 年,英特爾斥資 52 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的交易,就在中國監管機構使用類似的策略破壞後,對英特爾轉虧為盈的計畫造成打擊。根據報導,中國監管機構沒有說明英偉達可能做錯了什麼,也沒有解釋為什麼它在獲得有條件批准後這麼久,中國政府才突然提出意見。
消息曝光後,英偉達股價立刻下跌 2.3%,市值蒸發數十億美元。過去一年,英偉達在中國的收入總計 135 億美元,佔全球總收入的 12%,這個比例持續在下降中,根據中國反壟斷法,如果調查屬於違法,企業可能面臨最高上一年度收入 10% 的罰款。
關鍵礦物禁止進口可能減少美國 GDP 34 億美元
鎵是半導體和電子製造的重要原料,而鍺則用於關鍵的國防和太空應用;銻是一種脆性銀白色金屬,用於汽車引擎中常見的可充電電池。
鎵、鍺和銻是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至關重要的 50 種礦物之一,這意味著它們對美國的經濟或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並且供應鏈容易受到干擾。根據地質調查局的資料,2019 年至 2022 年期間,美國幾乎所有的鎵和約一半的鍺都來自進口,若中國全面禁止鍺和鎵出口,可能導緻美國 GDP 減少約 34 億美元,影響極小。
由於之前的限制措施,這類礦物的出口量已經下降,因此新的禁令影響更多基於象徵意義,這顯示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可能已達到極限。負責經濟成長、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何塞·費爾南德斯(Jose Fernandez)對媒體說,中國這個舉動並不令人意外,「坦白說,這不會是最後一次,」費爾南德斯說,「這就是我們需要多元化的原因。」
中國在短期戰略和長期經濟利益之間,掙扎著找尋微妙平衡,面對美國在全球競爭中的強勢地位,想辦法要以非對稱方式回應,以減少其經濟承受的壓力。然而,這一週,中國的反擊雖然快又迅速,但是力道卻愈來愈顯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