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今年 5 月失業率為 3.5%,其中 20 至 24 歲者的失業率達 12.16%,為所有年齡層最高。顯見台灣青年失業問題,至今仍是尚未被有效解決。
- 有 4 成以上的青年因「經歷不足」、「不知道自己適合哪方面的工作」等原因,在初次求職時遭遇困難,缺少工作經驗的、不了解自身所長,都是造成青年在職涯上感到迷惘的重要因素。(勞動部)
- 在台灣科系之間的薪資級距落差過大,很多科系甚至被認為沒有「錢」途,使年輕人根本不敢嘗試有興趣的科系,就業市場的現實未必給予年輕人自由選擇的機會。根據「20~35 歲年輕人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顯示,62.3% 的青年有意願到海外工作,其中更以「台灣薪資起薪太低」為首要原因。(商業周刊)
就業問題出在哪裡?
滿街大學生的時代,學士可說是最基本的學歷門檻,但是經過了四年的摸索,依舊有許多的就業問題,青年認為引發職場不適的關鍵為何?
- 資訊量的爆炸:數位資源多元化加上教育普及,同步提升企業對於人才的挑選標準。少子化並不會讓競爭對象減少,反而要更努力超前部署、累積經驗,最大的困難在於,必須在海量的資訊中探索,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詳見文末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招募顧問李昱萱訪談)
- 學歷的貶值:過去廣設大學,讓大學畢業生大增,出現了學歷貶值的結果,導致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轉為倒三角形 – 高學歷勞動力多,高中職學歷勞動力少。沒人願意領最低薪資,一些門檻低的工作仍舊缺工,年輕人寧願失業,也不願低就。(天下雜誌)
- 學用落差大: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每隔幾年就有新工作出現。以學術為導向的老師們,很難即時給學生最新的東西,且台灣教學模式習慣由上而下進行,實際得到的經驗非常少,更偏向是資訊的傳遞。任何資訊在網路上隨手可得的現況下,學生更需要自主學習的思維,知道怎麼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詳見文末 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文培訪談)
- 文理之間的差距:台灣長期重理工輕人文的文化習慣亟需改善,如何提升全人思考,從人文教育培養提出觀點的能力、同時在理工教育掌握解決問題的工具,結合兩者才能培養青年成為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詳見文末 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苡庭訪談)
年輕人想要的是什麼?
那麼,從年輕人角度來看期望的工作型態、企業文化是什麼?
- 偏向外商特質的組織文化,包容多元並相互尊重的想法,透過平等的團隊討論、一起腦力激盪,有助於激發更多創意,破除以往傳統上下屬強硬且緊張的關係。(詳見文末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招募顧問李昱萱訪談)
- 比起去大公司,有部分的青年追求的是扁平、彈性的團隊文化,在自我意識提升的趨勢下,希望能在小團隊中發揮比較大的價值,而不是去大公司當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在意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是否和自己的人生觀相符。(詳見文末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招募顧問張歐怡訪談)
- 期待能更有空間的工作型態,包含彈性上班、彈性工時、彈性組織,甚至是混合上班等等,隨之更多的是可以有線上、線下,以及跨國界的交流。(詳見文末 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苡庭訪談)
未來該怎麼做?
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更可能是因為處在人生探索階段的變動期,「解決對未來的焦慮和茫然」將是核心議題。
- 導正用分數選科系、用名譽選學校的窘境:
- 台大國發所兼任教授辛炳隆表示:「目前看起來,青年就業政策工具該有的都有了,未來應加強職涯諮詢、適性評量,讓年輕人充分獲知產業薪資水準與發展性。」(聯合報)
- 青年很大的迷惘感都來自於不清楚自己該做些什麼,從小做很多分析型的紙本的適性評量,都與實際勞動市場的職缺無法接軌,應更注重務實性的性向測驗,從國中、高中就建立社會職涯的觀念,讓學生真正嘗試與了解產業,而非盲目地只專注於書本裡的考試科目。
- 建立薪資透明化平台:
- 建置薪資透明化的網站,讓台灣青年可以在網路上查詢自己所在地的產業起薪,一方面讓雇傭資訊透明化,一方面也讓社會檢視,哪些屬於低薪的企業,讓企業的薪資比較不會違背市場行情。(天下雜誌)
- 教育+政策+企業端的三方協作,實現人才永續:
目前就業政策有符合年輕人的需求嗎?年輕人認為的目前就業挑戰為何?請看《旭時報》與產業、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