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捨離」,其概念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藉由整理環境,換來空間、心靈的自由。
- 在後疫情時代,不管是居家辦公或學習,隨著在家的時間越長,對家的空間更為敏感,收納整理師趁勢興起。收納專家在臉書分享「疫情居家斷捨離」清單,獲得廣大迴響。(INSIDER)
- 有十年清潔經驗的美國公司 onedesk 發布的調查指出,整理收納行業在 2021 年的年產值達到 114 億美元,並預測到 2025 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 4% 。
- 中國政府在 2021 年將「整理收納師」歸在政府保障之新職業中,目前中國接受過職業整理師培訓的人數超過一萬八千人,行業規模不斷成長。
「收納整理師」為何興起?
- 整理師在檢視空間、物品數量後,依照居住者的期望和日常習慣,取捨物品,並改善整體空間規劃。(中華民國專業整理師協會)
- 美國具權威性的整理師協會 NAPO(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起源於 1983 年,協助一般家庭或企業的整理、收納需求。
- 在 2008 年成立的日本整理師協會 JALO(Japan Association of Life Organizers),以「人」出發,透過審視個人生活方式來協助整理。
- 整理師涉及整理的行為科學、色彩運用、空間管理等,更需要有與客戶的溝通能力、同理心等。坊間有不少專業的整理師培訓課程,也可考取認證,增加公信力。(居家整聊室)
- 人們自我意識提高、社群媒體的推廣,推動收納整理師興起。
- 年輕族群更懂得照顧內心、重視生活品質,若是不擅整理或不知從何開始,願意放下經濟考量,付錢請專業的人幫忙。(詳見文末 ReLife 整理收納學院資深整理師邱美瑄訪談)
- 新世代熱衷於社群媒體,不管在 Instagram 或 TikTok 都能看到家的「理想樣貌」,讓人心生嚮往,更重視空間的設計和外觀。(I Speak Organized)
- 「整理」存於不同生命階段的轉換,不管是大學剛畢業出社會新鮮人、面臨空巢期的熟齡族、壯年期到 60 歲前的「老前整理」,甚至是死後家人的遺物整理,不同年齡層都有適合的整理心法。(大人社團)
- 人的狀態會投射到空間中,整理後客戶心情變好,在生意上更為順利,也有人因此改善親子、夫妻關係,甚至有的因此遇到人生伴侶。(詳見文末 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何安蒔訪談)
整理前的「整心」
斷捨離的背後,都有許多需要「面對自我」的問題。整理前先問自己「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希望理想的家是什麼樣貌?」。重點不在於丟東西,只有在你期待新的生活模式,大過保留物品的執著,什麼該丟或該留就明顯很多。(詳見文末 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何安蒔訪談)
- 無節制購物,過度「囤積」的人:喜歡購物帶來的興奮感,同時亦想追求社會肯定,需要自我覺察「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詳見文末 收納教主廖心筠訪談)
- 有「惜物」想法,捨不得丟東西的人:心態來自於經歷貧窮的生命記憶,對未來缺乏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在未來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讓他知道就算現在丟掉,未來仍能方便的解決。(詳見文末 ReLife 整理收納學院資深整理師邱美瑄訪談)
- 丟不掉「懷舊」物品的人:試著講出物品背後的故事,與家人朋友分享,因為重點在於東西背後承載的價值,而非東西本身。(詳見文末 收納教主廖心筠訪談)
未來該如何?
- 有些整理師會與異業結合,例如整理跟理財結合,或是與軟裝顧問公司、搬家公司、居家相關的產業合作。希望政府能成立「整理收納服務類」,讓此專業更受重視。(詳見文末 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何安蒔訪談)
- 希望能從教育、家庭,根本的教育開始,讓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整理師,藉由自我認識,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從源頭開始解決,而非僅在後端如何整理而已。(詳見文末 收納教主廖心筠訪談)
收納整理師就像房子的心理醫生,當空間裡每個物件都有存在的價值,就能帶來正能量的循環。整理師如何透過收納,帶來家庭、生命的和諧?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