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女性在過去五年擔任高階領導的比例穩定上升,從 2016 年的 33.33% 增至 2022 年的 36.9%,但仍有比例差距,在女性勞動力總數佔 62% 的健康服務產業中,女性領導階層僅佔 45%。
- 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20 年統計資料,女性多集中於醫療、文教、大眾傳播等「柔性產業」,雖女主管的佔比高達 80%,但因工作內容多為行政、法務的行政作業,不易晉升中高階主管。
- 而在 2023 年的調查顯示,受訪女性上班族在職場的最大瓶頸為「因生育而中斷職涯」(54%),「家庭和工作難以平衡」(55%)與「中斷職涯後無法銜接職場」(47.7%)列為第二、三名。(聯合新聞網)
- 在 yes 123 求職網的調查中,有 68.3% 的女性工作者表示曾因性別受到歧視,歧視狀況涵蓋「被追問婚育計畫」、「被挑剔長相外型」、「被要求上班打扮穿著」。而錄取後,仍有 72.4% 的受訪者指出與男性員工同工不同酬。
女性職涯發展為何受限?
- 「玻璃牆」阻擋女性晉升高層。
- 「男主外、女主內」社會期待,中斷職涯發展。
- 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指出,高階主管需要經營工作外的人脈,女性被期待負擔家務,難以抽出工作外的時間去拓展,因而失去升遷機會。
- 興智國際執行長黃智儀分享,主管會因預期女性要懷孕生子,而把專業工作交予男性,在工作重要性分配的落差下,女性無表現機會而影響到績效與升遷。
- 大環境教育下,男女的思想和待遇不同。
- 女人迷執行長張瑋軒分享,爭取主管機會上,女性要準備到 120% 才認為夠格,男性到 80% 即可,而在同樣的主管位置上,男女性別比也相差了 20% 以上。
多元共融的關鍵?
在女人迷的調查中,有 96% 民眾將企業是否具備「多元共融」為加入的關鍵因素,打破性別框架、創造性別平等為首要課題,不讓女性因生育而失去職場競爭力,也不讓男性因養家的刻板印象失去陪伴家庭的機會。
- 從家庭開始做起,讓男性勇敢請育嬰假。
- 針對女性因照顧家庭而中斷職場,政府規定在孩子三歲前,父母任一方可申請育嬰留停,留停期間由政府補助八成薪,最長可請兩年。(親子天下)
- 張瑋軒提及,女性承擔家務責任的觀念是社會潛移默化累積成的,若更鼓勵男性請育嬰假,不僅能讓雇主更公平的看待員工,也能幫助男性更積極參與家庭活動。
- 規劃多元制度,企業建立公平的職場環境。
- 張瑋軒建議,與其去責怪女性沒有自信、能力不足,應該是設計出公平的制度,例如規劃讓女性完成的專案去累積信心值,增加女性願意挑戰擔任主管。
- 104 行銷長張寶玲也點出,企業能推動彈性工時、育兒補助津貼,並成立育嬰室、哺乳室等,而 104 人力銀行也透過成立托兒中心,增加職員生育率也提高留任率。
未來該如何?
- 將眼光放大放遠,人資做好教育之責。
- 丘美珍點明,雖然請產假對公司是成本,有些同事甚至會討厭孕婦,但當這些家庭將小孩養育成人,他們將是未來的納稅人、工作者,到最後是滋養整個社會,雇主要用正向的心態看待育兒支持。
- 黃智儀強調,對於女性的職場照顧,台灣在法規上已相當完整,但人資仍要將相關權利宣導給主管、員工知道,職場平權最終仍要回歸人的教育。
- 以人為本,用雙向溝通取代性別歧視。
- 街口支付總經理范庭甄解釋,性別差異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員工如何看待現階段的職涯發展,就算有生育計劃,仍可與主管主動溝通未來工作安排,以個人特殊性去協調。
台灣的性別平等表現為亞洲第一,在經濟、健康、教育等層面都表現亮眼,那在職場上呢?《旭時報》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產業、世代的女性領導者,分享自身經驗,請看以下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