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被疫情「暫停」的 Z 世代青年,面臨什麼職場挑戰?

ISSUE #098

被疫情「暫停」的 Z 世代青年,面臨什麼職場挑戰?

May 30, 2023

過去三年,全球籠罩在 COVID-19 之下,停工、停課的窘境,奪去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至企業實習、跨國交換學生的機會。當前百業復甦,過去幾年關在家上學的青年,將直接踏入社會,心理上已做好準備了嗎?

# 疫情下被暫停的 Z 世代 # 從遠距教室走入職場 # 韌性培力助疫後融入職場

盧以玹

盧以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陳子璇

陳子璇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

許文馨

許文馨

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暨 GMBA 執行長

吳正煌

吳正煌

青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

發生什麼事?

封城之下,瞬間與世隔絕的青少年面臨心理與現實的考驗。蓋洛普調查指出,面對大環境動盪的 Z 世代,在踏入社會之際更容易無法融入職場。 

  • Z 世代約出生於 1995 至 2010 年,以美國來說,是史上種族和民族最多樣化的一代。這代青年受到社會運動影響,他們反抗著種族歧視、性騷擾、槍支暴力、惡化的氣候環境。且隨著大環境收入差距擴大,社會流動性比以往更低。(哈佛商業評論
  • 疫情下,許多公司大舉裁員、放無薪假,剛入職場的青年首當其衝面臨失業、無期限兼差的困境,學貸、房租也更加沈重。這情況加劇了 Z 世代對掌權者、資本主義世界的幻滅,衍生出「對當權者不信任」的心態。《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有更多青年心理狀況於此時惡化。
  • 高盛點出 AI 將能取代 3 億份工作。面對大環境有 ChatGPT 等科技應用的崛起,青年越容易發有「將被取代」、「不被需要」的焦慮。(BBC


如何引導 Z 世代職場新鮮人?

企業主管如何協助 Z 世代新鮮人進入職場、融入自己的團隊呢?國際評論提出一些心法。(哈佛商業評論 1哈佛商業評論 2

  • 重視「心理健康」:據統計,Z 世代最期待有能顧及其身心狀態的領導者。雇主可以提供諮商相關課程或津貼,以及「無會議日」、「無干擾時段」等措施,同時將線上的訪談時間,換成實體的見面。 
  • 把報到日視為「友善職場打造日」:相對於「公司介紹」、「訓練手冊」等環節,企業可把新人到職日,設計為讓彼此更認識、讓新人放心提問的空間,這對遠距、混合型(hybrid)的工作更為重要。
  • 增加輔導(coaching)及團隊連結空間:研究指出,能持續讓員工願意表現卓越,最大的關鍵是提供學習發展空間。企業可以設計教練系統、職涯工作坊、管理層分享時間、職涯加速營、及平輩學習小組…等。
  • 強調對其影響力的重視:麥肯錫研究證實 Z 世代十分價值導向(purpose-driven)。他們除了想知道自己做的職位對組織有何貢獻外,也想了解企業除了賺錢外,對社會有何發揮正面影響力的理念。(詳見文末 AIESEC 台灣總會會長陳子璇訪談)


未來會如何?

儘管疫情的確帶來巨大考驗,但不能忽視的是,在動盪下,青年與其師長們培養出了應對的「韌性」。

  • 台大 GMBA 的學生分成兩塊,一半是外籍生,一半是台灣學生。藉由兩群學生的不同經歷,在疫情中學到「包容性」。青年發現世界上另一群人面對同樣的情景,是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做法,學會站在對方角度看事情。(詳見文末 台大 GMBA 執行長許文馨訪談)
  • 過去可能會覺得學生缺課是自己不努力,但疫情下,大家開始更重視心理疾病議題,也開始研究國外的學校制度,提出「學輔專員」制度協助同學。(詳見文末 青發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吳正煌訪談)
  • 疫情下同學們其實重新看待國際觀、重新理解跨文化交流。過去在談跨文化交流,常是說走進不同國家、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但現在發現「不同價值觀的碰撞」也是一種跨文化,這不該被侷限在地理位置。雖然大家出國夢碎,但藉此能反思「國際交流」的核心。(詳見文末 AIESEC 台灣總會會長陳子璇訪談)

究竟疫情給青年與協力人員帶來哪些考驗?他們如何一一克服?一同來看台大 GMBA 執行長許文馨教授、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陳子璇、以及青年發展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吳正煌,這三位來自跨國人才交流領域的專業分享。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疫情如何影響青年,觀察到什麼趨勢、現象?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4 18:55:52
許文馨

許文馨

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暨 GMBA 執行長

我們 GMBA 的學生分成兩塊,一半是國際來台的外籍生,另一半是台灣本土學生。 

國際學生的部分,在疫情當下,反而會覺得相對自己國家一直封城、確診數字居高時,台灣比較安全,相對更想來台灣,一直關在家很壓抑的他們,來了也有種得到自由的感覺。這群學生,是喜歡到班實體上課的。會比較擔心疫情的,通常是本地學生。 

再加上仔細探討起來,會走入 MBA 領域的學生,許多本身就是喜歡跟人互動的,所以當然其中會有些人,不太喜歡在家上課的感覺。我們有段時間就是 hybrid 的模式,就是讓希望來教室的同學可以來,但需要在家的同學也可以在家,這樣同時顧及想要來課堂互動的同學,也體諒到因疫情需要在家的同學。 

一開始可以看到...

2023-05-23 16:13: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子璇

陳子璇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

雖然是在經濟不景氣、物價上漲、房價成長...的大環境,但大家反而不會覺得抓緊著「錢」,或是說視之為最重要的,反而會更重視精神層面、「價值」相關的事物。舉例來說,gen z 的大家很愛旅行,但不是去購物享樂的旅行,很多是想要去「壯遊」的心態,想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更認識自己。 

這個世代的我們的確經歷了很多大事件,包括國際間的紛亂,到全世代相關的氣候變遷議題,但這讓大家變得好像更有「韌性」,也就是面對不確定的事情時,會保持更開放的心態去了解。 

舉例來說,在疫情下...

2023-05-23 16:16:4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許文馨

許文馨

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暨 GMBA 執行長

大部分都是外籍生實體出現在課堂,台灣同學在家上課,但之後,台灣同學在看到課堂上其實有些人都去實體上課
2023-05-23 16:13: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疫情之於青年的影響,有產生哪些改變的契機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4 19:20:53
吳正煌

吳正煌

青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

在我們的「Young 飛全球行動計畫」網站上,可以看到我們過去在疫情下,也協助了各式各樣的團隊,持續以新方法,針對各項社會議題提供新的解方,鼓勵大家進行各種社會創新。

另外,在我們去年辦的「全球青年趨勢論壇」上,邀請了密涅瓦大學的創辦校長,來台分享。這所學校很新穎,不僅所有課程都是線上的,還會將全球頂尖的學生帶到不同的城市,去做各種創新計畫。我們當時的主題是「疫情下的全球青年」,討論到「社會創新」應該是當前學習的一大重要領域。另外,我們還談到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Young 飛計畫的其中一個 Inclusion 團隊,就是針對心理健康議題進行處理, 在過去,可能會覺得學生缺課、輟學是自己不努力、不去克服障礙,開始研究國外的學校制度,團隊提出「學輔專員」的制度,就像是有一位輔導老師,能從旁協助了學生及校方等的溝通、或幫助課業等各制度的調適。這個計畫,後來也開始跟台大學生會合作,在台大校務會議上提案通過,也是疫情下青年團隊的新貢獻。

2023-05-23 16:05: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而「Young 飛全球行動計畫」有些團隊後來也成為創業團隊,計畫中有個環節,是希望讓大家去進行海外國際組織的連結,了解國外組織在做類似的議題時,所採用的作法。青年在這之中,需要的是一些機緣與機會。這類計畫,多是用設計思考的方法,讓各個參與的青年組隊提案,再請各界的 mentor 帶領。這個活動的最後,都會要各個團隊去實際執行試做,做出一版 prototype,再讓選出的績優團隊得到一筆資助獎金,繼續推動,或選擇出國訪問相關組織。

在過往,我們通常直接讓比賽中傑出的團隊,與國際組織參訪交流,但在疫情下,我們讓所有入選的團隊,都以「線上」的方式,去找國際間的組織做學習。相比之下會發現...

2023-05-24 18:58:4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許文馨

許文馨

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暨 GMBA 執行長

實際層面來說,這幾屆的學生不僅被剝奪可以出國交換、業界實習、實體活動等的機會,整個市場上業界提供的工作缺額也減少,這是對他們有影響的。

心態調適上來談,以大學部的場景來看,現在就會看到台灣學生改變滿大的。大家已經習慣在「看影片」的時代上學時,現在要回到課堂、人群時,就需要一些緩衝,因為他們過去,每天都可選擇幾點要起床上課、多快多慢的聽課、聽不懂的重播...等,這段經驗對他們其實是有影響的,在需要走出來上實體課時,其中是會有人調適不過來。但好處是他們在時間管理、數位工具運用、自學...等的能力都建立好

對於數位原生世代的他們...

2023-05-23 16:14: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子璇

陳子璇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

疫情下好的影響,是大家「重新看待國際觀」、「重新理解跨文化交流」。過去我們看待跨文化交流,通常是說走進不同國家、去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等,但現在我們開始發現「不同價值觀的碰撞」也是一種跨文化,這不該被侷限在是指地理位置而已。

大家在這個時代雖然出國夢碎,但大家也藉此重新思考「國際交流」的核心是什麼。譬如理解不同生長背景的人,更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我們最後的反思,是覺得以前「跨文化」定義的視野太狹隘了,可能接下來不只是倡導「出國交換」,而是從資訊背景上的先了解、關心這個世界、甚至關注自己國家不同地方的議題...等都是,這是疫情帶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而疫情後帶來的壞處,是大家對出國這件事變得太衝動...

2023-05-23 16:34: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正煌

吳正煌

青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

疫情前,因為經費,只能讓少數的團隊去出訪,現在則可帶更多青年團隊,繼續深化了解專案;且在過往,可能最
2023-05-23 16:08:5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過去在國門緊閉之下,都怎麼協助青年與國際接軌呢?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4 19:20:53
吳正煌

吳正煌

青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

疫情下,我們主要是透過四個方式來推動我們的業務。

第一個是線上、數位的管道。包括遠距的國際交流活動、線上的海外志工服務,都是疫情下發展起來的。在我們的「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網站上有份「青年海外志工數位化服務參考指引」,可以看到數位化的服務方式還有分同步、非同步等的方式,以持續推動國際志工,而教學服務上能不能同步,主要看對方的設備及網路連線狀況。這邊可以提一下,不僅有語言教育類、還有醫學衛教類、資訊教育類等都有在做。且當時面臨疫情時,除了線上教學,大家其實還會製作教具、教材,以實體寄送和線上傳送的方式把資源帶給對方,甚至還有過在台灣把電腦架設好,用海運寄過去等。 

第二個方式,我們是透過培訓來為青年銜接世界,也就是從過往有國際經驗的人之中...

2023-05-23 16:02:1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邀請一些青年來分享。以海外志工為例,過去一年的專案,從招募、簡單訓練、出國、到回來分享...,過程都
2023-05-23 16:02:4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身為新一代青年,在接軌眼前混頓的社會上,會怎麼為自己準備?與已經在職場的世代相較,可能有什麼不同?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4 19:20:53
陳子璇

陳子璇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

首先,現在這個時代,對大家來說不僅「學東西」很方便,「選擇」也很多,所以大家會更重視「自我了解」,也就是會先從根本去探討「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做是我嗎」,很不希望失去自己的價值

所以相較於以前幾屆學長姐們,在做專案、營運社團組織時很重視的「怎麼銜接社會」、「理解商管界的語言」、「了解營運的邏輯與法則」,現在的我們在做事時,傾向於從本質開始「理解一個專案/行動的價值與意義」、或「釐清執行的任務與自身的連結」。另外,「怎麼跳脫規則」也很被重視,大家不會喜歡...

2023-05-23 16:22: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教條式的陳述,更會想跳脫本來的規矩,去帶入事情的意義,進而看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對於職場相關的講
2023-05-23 16:25: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青年期待如何在後疫情時代走入職場?社會人士又如何協助他們養成國際力等經驗值呢?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5-24 19:20:53
陳子璇

陳子璇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

職涯選擇上,大家開始會比較重視「這份工作能不能帶給自己成長」,而不是「能不能在這份工作上待很久」,而且大家反而會希望工作帶給自己成長後,能越換越好。且相較於以前,可能大家覺得會工作的滿足感來自完成責任時的「成就感」,現在的大家,更能有連結的,是對任務的「ownership」。疫情下,更放大了上述大家處事上的這種想法。關在家的情況下,大家還多了一個新課題...

2023-05-23 16:28: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正煌

吳正煌

青年署國際及體驗學習組組長

要談做國際力養成這塊,其實主要會是青年自己要有「主動提案」及「聯結網絡」的能力。雖然我們青年署和社會各界人士,可以去創造舞台、平台,提供大家一些輔助,但最中重要的是,青年一開始要自己開始有初心、想法,及主動積極的態度

舉一個例子是,在我們的「青年體驗學習計畫」裡,推動高中生不只侷限於「直接升學」,還可以選擇擁有一段 Gap Year,去做志工、見習、另類學習等,去充實經驗、拓展視野、尋找志趣。在疫情下...

2023-05-23 16:10:4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子璇

陳子璇

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總會會長

關心團隊成員心理狀況。在疫情前,可能很多在合作時,只會聊到要怎麼讓成員表現更好、達到他期待的目標、變
2023-05-23 16:32: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企業教育訓練轉型,「適應未來」成搶才、留才關鍵福利

企業教育訓練轉型,「適應未來」成搶才、留才關鍵福利

在可預期的未來,部分工作將改由機器人代勞。與其擔憂被取代,企業、員工選擇投資自己,培養出適應未來的軟實力,不再只專注於單一職能。企業如何將制式教育訓練轉化為員工福利,強化搶才競爭力?員工又該如何培養出適應未來的實力?

2023-02-21 10:30:00

一畢業即失業?青年需要怎麼樣的就業政策?

一畢業即失業?青年需要怎麼樣的就業政策?

在城市永續的議題下,除了需要關注環境,社會永續也很重要,其中更包括了關於「人」的永續。台灣年輕人長期飽受低薪所苦,青年失業率年年攀升,到底年輕世代是怎麼看現今就業環境?而怎麼樣的政策才能同時提供符合市場需求,且年輕人期待的就業機會?

2022-07-27 11:30:00

當 Z 世代不再追求卓越,如何翻轉「安靜辭職」心態?

當 Z 世代不再追求卓越,如何翻轉「安靜辭職」心態?

2022 年延燒的「安靜辭職」現象,反映出 Z 世代工作態度的改變,對「奮鬥文化」不再認同。安靜辭職是出於惰性?針對低意願的員工,主管可如何有效管理?

2023-01-31 11:3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