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30年的永續先行者
養豬超過 40 年,中央畜產創辦人蘇鵬從 8 頭豬開始起家,到現在得顧上超過 2.6 萬頭豬,也是台灣最早投入使用再生能源的畜產業者。利用豬糞、豬尿等廢棄物產生沼氣發電,在豬舍架設太陽能板,成為台灣畜產業的永續先行者。
- 全台灣豬隻飼養量截至 2022 年底約 532 萬頭,然而養豬場的氣味、排泄物、汙水等廢棄物汙染,讓業者承受龐大壓力。
- 沼氣發電在台灣已推動多年,仍存在許多技術瓶頸,包括處理豬糞須先行固液分離,易導致臭味四溢;加上沼氣硫化物脫除技術不穩定,使發電機組經常故障,維護費用高昂,讓多數養豬業者不得其門而入。
- 中央畜產在 1991 年就投入沼氣發電系統建置,總花費超過 4000 萬元,是全台第一家看到沼氣價值的畜產業者。肉品大廠、上市公司卜蜂直至 2019 年才和工研院合作,建置「濕式厭氧醱酵技術」沼氣發電模組系統,規模雖較中央畜產大上許多,但已經晚了將近 30 年。
優化飼養技術與環境逆轉危機
台灣養豬業在 1997 年 3 月 20 日爆發大規模口蹄疫疫情之前,產業仍處在一片榮景之中,蘇鵬回憶當時鄉下養豬戶飼養的豬隻高達 1300 萬頭,主要市場都在日本,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口蹄疫爆發後,豬價崩盤,外銷也中斷,養豬業從天堂跌落地獄,不少中小型業者因此破產。蘇鵬本身所學就是畜牧獸醫科,哥哥也是屏科大畜牧系畢業,兩人發揮專業知識,讓中央畜牧場起死回生。
- 自歐洲進口母豬種,加拿大進口公豬種,從種源著手培育適合台灣人食用的商品豬。
- 2009 年成立飼料廠,自美國進口黃豆玉米調製飼料,為豬隻健康把關,養出瘦肉多肥肉少的豬,不以豬隻重量為訴求,符合動物福利訴求。
- 密閉式養殖,電腦控溫,打造適宜豬隻生長環境,杜絕外來汙染源。
邁向零碳排翻轉養豬刻板印象
蘇鵬砸超過 4000 萬元添設沼氣和太陽能發電裝備,初期發電都用於中央畜產之用電需求。光是沼氣發電,每天至少製造 3800 度電,每個月省下 30 萬元電費,年減 8000 噸碳排, 30 年過去,建置沼氣發電所投入的花費早已回本。
- 除了沼氣發電設備,中央畜產也在2011年建置太陽能板,同樣是養豬業中第一家投入太陽能設備的業者。
- 2022 年中央畜產沼氣發電 1,441,800 度,太陽能發電 234,356 度,自產綠電高達 1,676,156 度,整體用電量僅 1,307,648 度,多餘綠電轉賣回台電,此模式在 2019 至 2022 年的4年期間,為中央畜產創造了 2500 萬元的綠電收入。
養豬場的下一步從教育開始
中央畜產改善養豬環境,把嫌惡因子轉化成高經濟價值元素,蘇鵬持續和各大學畜牧相關科系進行產學合作,在顧及 ESG 中的公司治理(G)和環境(E)面向後,也開始提升社會面向(S)的影響力。
- 與養豬場週邊社區及小學合作設計課程,提供農牧業知識學習場域。
- 與成功大學建教合作,引進微藻養殖淨化汙水技術,淨化厭氧池發酵水,藻類可成豬隻食物來源,淨化後的水也能回歸豬舍。一旦成功,將是亞洲最大微藻汙水處理場地,可作為示範基地。
具備畜牧專業背景的蘇鵬,秉持科學精神經營養豬場,大膽跨界合作,讓中央畜產成為同業中的永續領頭羊。《旭時報》透過專訪,帶讀者更深入了解中央畜產面對永續經營的挑戰與突破,也邀請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蘇忠楨教授從學術專業角度,盤點台灣畜產業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