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對企業而言,導入 ESG / 永續策略是刻不容緩,但是 ESG 並非僅僅關注環境、社會和治理面向的策略擬定,更重要的是,透過相關策略發展,看到未來可能的風險,進而提早提出因應對策。沒有風險意識等於沒有保險,一旦意外降臨,恐怕損失慘重難以挽回。
- 結合全球 250 家企業的國際著名非營利組織「企業社會責任協會」(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SR) 永續管理部門董事總經理 Alison Taylor 曾撰文表示,永續產業最明顯的趨勢之一,就是許多公司開始要求 BSR 協助他們調整企業的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框架,以符合企業永續發展。(CSRone)
- ESG 三大面向牽涉眾多議題,透過系統性的 ESG 評比,匯聚 ESG 大數據,用以察覺、預警企業內部營運的缺失,也可以了解自然災害、供應鏈、原物料、客戶等外部風險,為企業爭取更多時間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即時因應、避免損失。(今周刊)
- 為加強永續金融推動力道,台灣金管會於 2022 年 9 月正式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本次聚焦於氣候變遷議題,透過「佈局、資金、資料、培力、生態系」五大推動面向,期望達到「整合金融資源,支持淨零轉型」之願景,而未來政策推動的重點方向,即是強化金融業氣候風險管理能力。(工商時報)
風險評估怎麼做?
風險管理和評估對於沒有經驗的中小企業而言是門進階課程,但凡要投入企業永續與數位轉型的公司,都無法翹課,就算門檻高也得著手進行,才能有效落實公司的永續發展,而不會在遭遇風險或內外部突發狀況時不知所措。
- 英國標準協會(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在 2022 年底舉辦的公司治理高峰論壇中表示:「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知道風險是什麼」,因此風險管理第一步,在於風險辨識,並做最壞的準備。(工商時報)
- 專家認為風險管理在實務運作上會有挑戰,首先是風險評估方法種類繁多,缺乏足夠經驗的組織可能會無所適從;其次是風險評估過程沒有被完整記錄,以至於寶貴的鑑別經驗沒有留存在組織之中,成為「知識管理」的一環。 風險管理的成功關鍵在三大階段:(經濟日報)
- 依據產業特性與公司運作狀況,建立最適用於自身組織的「危害鑑別資料庫」。做好源頭管理,在第一時間先確定該怎麼「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
- 透過軟體標準化、即時化的特性,讓分散在不同時間、空間的執行單位,能夠用一致的高水準來進行風險鑑別任務,意即「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
- 資料經過彙整與分析後,讓不同層級的管理者能夠適時接收到他們所應該關注的風險項目。
風險意識的重要性
危機就是轉機,在永續發展的路徑中同樣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於 2017 年發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後,全球各企業紛紛響應簽署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倡議成為支持者。
- TCFD 目前已獲得全球約 3,300 家公司簽署支持,如美國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歐洲最大保險公司德國 Allianz SE、荷蘭 Philips、日本 HITACHI、韓國 Samsung,與四大國際會計事務所中的 KPMG、Deloitte、PwC 等;在台灣,也已獲得超過 90 家的企業支持,像是台積電、國泰金控、中華航空等。(永訊智庫)
- 金管會於 2020 年 1 月參考國際 TCFD 建議內容,公告實施要求台灣企業於編撰永續報告書時,應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資訊。瞬時 TCFD 成為永續產業界最夯的搜尋關鍵字。(CSRone)
風險意識的提昇,讓企業更清楚自己在產業中的優劣勢,也唯有透過風險管理,才能讓企業更有機會達到永續經營,在《旭時報》的「中小企業轉型之路」系列報導的最終章,將帶領讀者和與談人共同討論中小企業的風險意識與因應之道,提供正在轉型企業建設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