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MeToo 運動 6 週年後,全球離性別平權更近了嗎?

#MeToo 運動 6 週年後,全球離性別平權更近了嗎?

Aug 22, 2023

#MeToo 運動在 2017 年由美國女演員 Alyssa Milano 指控好萊塢製片 Harvey Weinstein 利用權勢性侵多名女明星及女性工作人員,拉起第一聲響砲,進而擴散到全球。6 年過去,在重視人權發展的歐美,法治、職場文化皆有正向改善,但在相對保守的亞洲社會與宗教強權國家,仍有不少含冤負屈血淚。#MeToo 在全球如何開花結果?又帶來哪些意料外的影響?

# 不完美受害者被看見 # 中東國家仍持保守態度 # 不對等權力關係的揭露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王筱君

王筱君 / 主編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戴伯芬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發生什麼事?

#MeToo 運動從 2017 年從歐美率先發酵,性騷擾、性侵害受害者勇敢說出過去遭遇。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與 5 年前相比,加害者的責任更能被追究,舉報者也更容易被相信,在不同國家民情下,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火花。

  •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明莉指出,法國、德國的年輕一代都不再忍氣吞聲,希望讓有權勢的性掠奪者受到處罰,#MeToo 成為團結、要求社會變革的平台。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伯芬指出,在西班牙等歐陸國家,對性侵害、性騷擾的認定都退回嚴格審查方式,若要指控對方性侵害,必須出具客觀事實作為證明,不能僅由主觀心理狀態認定。
  • 受害者在穆斯林世界仍遭不人道對待,雖發起 #MosqueMeToo 運動(清真寺我也是),鼓勵女性朝聖者到麥加朝聖途中,分享遭性虐待經驗,但在社會不支持、警方冷漠、主流媒體沈默的情況下,仍難以伸張正義,甚至因毀壞家庭名譽被懲罰或殺害。
  • 日本有強姦迷思,將受性侵的女生視為「有缺陷的人」,期望受害者保持沈默,強姦的報案率僅有 4% ; 而中國儒家文化也將受性侵、失去貞潔的女性污名化,認為受害者應該要「忍一時之氣、退一步海闊天空」。


#MeToo 強化性別對立?

  • 美國休斯頓大學的研究指出,美國 #MeToo 興起後,有 27% 男性避免與女同事一對一會面、21% 男性不願雇用女性從事需密切互動的工作、19% 男性表示不願聘僱外型亮眼的女性,造成女性在職場上的不平等待遇。
    • 美國前任副總統 Mike Pence 提出彭斯原則(the Pence Rule),拒絕跟妻子以外的女性單獨會面,若飲酒聚會無妻子陪同也絕不出席。
  • #MeToo 運動僅看到女性需求,男性因而用負面觀感看待。
    • 在男性被申訴後,即使結果不成立,也因留下案底而失去升遷資格,對擔負高度社會期待的男性打擊很大,因此不信任性騷擾調查機制,會用嘲諷態度看 #MeToo 血淚。(詳見文末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王紫菡訪談)
    • 男性從小就被剝奪情感表達的能力,若是沒有虧女生或陰柔氣質的男生,下一個被嘲笑的就是自己,所以遇到困難時不敢表達,造成更深的憤怒。(詳見文末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教育專員陳佩儀訪談)


超乎 #MeToo 的影響?

  • 政府重視性騷擾、性侵害、男女平權議題,修正相關法案。
    • 英國開始關注「第三方騷擾」案件,對於常需要與客戶、病人、顧客打交道的職業,透過修訂《2010 年平等法修正案》,讓雇主需對僱員在工作場合遭受的性騷擾負責
    • 日本發起 #KuToo 運動,將「限制女性著裝規定」與「性騷擾」同喻,希望政府制定反性騷擾和歧視法,讓公司不能再規定女性在上班場合穿高跟鞋
  • 媒體變成輿論法庭,#MeToo 從解放運動變成「恐怖行動」。
    • 陳明莉說明,在媒體報導下,雖缺乏具體證據,被控訴者仍會直接被有罪推定,導致社會性死亡、被取消(cancelled),受輿論譴責而被驅逐原屬的專業領域。
    • 好萊塢女星安柏赫德(Amber Heard)控遭前夫強尼戴普(Johnny Depp)家暴,將自己塑造為女權鬥士,獲得廣大支持 ; 而強尼符合「施暴者」形象:事業成功、人脈廣、酗酒吸毒,因而失去電影出演機會,重挫其演藝事業,後來才發現另有真相。
  • 改變「完美受害者」的刻板期待,讓「不完美受害者」被看見。
    • 陳明莉指出,社會對受害者有完美期待,若你衣著暴露、酗酒、犯過法,或因懦弱、迷惘而未明確拒絕性關係,你就失去控訴的正當性,而 #MeToo 讓這些「不完美受害者」有發聲的平台,有機會進行自我修復。
    • 在強尼戴普和安柏赫德的官司中,有一段呈堂公開的錄音檔,安柏對著強尼說:「告訴世界,像你這樣的男人受家暴,看看有沒有人相信?」經過人證、物證的呈堂,陪審團判定強尼勝訴,終得遲來的正義。


未來該如何?

  • 陳明莉提醒,#MeToo 的重點在於不對等權力關係的揭露,要挑戰的是權勢文化下,對受害者身體所施加的性強制和壓,社會不應只關注個案的求償,更要進一步審視權利結構的偏差,讓任何性別的人都能無懼的生活與工作,享受性方面的愉悅。
  •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翁麗淑分享,美國將 #MeToo 相關事件拍成片,留下不少紀錄,未來都能拿去借鏡與延伸,期待未來有學者做跨文化的 #MeToo 探討,跳脫以單一國家為出發點的討論。

國外的 #MeToo 比台灣早走了 6 年,同樣的人權議題在各國風俗民情之下,各走出什麼樣的影響力?請看《旭時報》與性別、社會研究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MeToo 在 2017 年就開始成為跨國性社會運動,在追求人權發展、開發程度高的歐美國家,#MeToo 這 6 年來的發展如何?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06:20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在 2022 年的調查顯示,約有 50% 美國人支持 #MeToo 運動,但仍有 21% 表示反對,而民主黨人的支持度約是共和黨人的 3 倍,多數人也表示現在與 5 年前相比,在工作場所性騷擾或性侵犯的人更有可能被追究責任,舉報者也更可能被相信。

 在法國,年輕一代不再忍氣吞聲,反對有權勢的性掠奪者逍遙法外,顯示舊世界文化的崩解,問責時代即將到來。英國則關注到「第三方騷擾」或「協力廠商騷擾」(Third Party Harassment ),很多工作場所性騷擾的加害者不是雇主或同事,而是第三方...

2023-08-21 10:32:2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戴伯芬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因為美國的判刑蠻重的,加上社會給予嚴重的道德譴責,一發生案子就會被認定人格有瑕疵,從此無法在社會立足,成功讓好萊塢那些為非作歹的人開始警惕,但每州狀況不同,會分成比較保守跟比較激進的州。在媒體報導下,這些性別案件都是「有罪論斷」,只要被報導出來,都會先被視為是有罪,不像司法是「無罪論斷」,所以各國對性侵害認定的變異性很大,有些國家維持主觀認定的方式,也有些往保守的趨勢走。

2023-08-21 10:06:2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在零售業、酒店業、醫療保健業、護理業、運輸業等工作的婦女,每天都要與客戶、病人和顧客打交道,遇到騷擾
2023-08-21 10:32: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多為男性掌權的的亞洲國家,又是如何看待 #MeToo 運動?在當地掀起什麼樣的波濤?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09:39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MeToo 在日本並沒有馬上風生水起,日本文化有許多強姦迷思,遭受侵害的女性被視為「有缺陷的人」,將性侵倖存者汙名化,期望他們保持沉默,只有約 4% 的強姦案被報案,有一半的刑事指控被檢察官撤銷。日本政治學家瑪麗.三浦(Mari Miura)認為日本婦女缺乏團結,起訴強姦犯的過程複雜、汙名化且漫長,阻礙倖存者站出來,在日本的「恥感文化」中,只要惡行沒被發現、沒給所屬群體帶來麻煩,就不會感到恥辱或愧疚,也沒必要坦白

伊藤詩織身為 #MeToo 運動代表人物,公開指控自己被著名電視記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熟人山口憲之(Noriyuki Yamaguchi)強姦,她向媒體求助,但沒有人願意接受她的故事,在記者招待會上講述這段經歷後,她成了全國性的新聞人物,收到負面反擊、仇恨郵件和威脅。日本偶像團體「彩虹征服者」( Niji no Conquistador) 的前成員也控告 Pixiv 公司代表董事永田寬哲在任職期間對她性騷擾,永田在訴訟後辭職。

2023-08-21 10:10:0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中國,「MeToo」和「MeToo In China」在社交媒體上被禁止和遮罩,網民只能改用中文的
2023-08-21 10:08:2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MeToo 運動有受到保守宗教打壓嗎?在民情較為保守的穆斯林世界,他們如何解讀此運動?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12:26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在中東或其他穆斯林國家中,許多女性受害者仍含冤莫辨,甚至遭受不人道的對待。2018 年穆斯林婦女發起 #MosqueMeToo(清真寺我也是)運動,鼓勵女性朝聖者到麥加的朝覲途中,在覺得自己夠安全的狀況下,講述自己遭受性虐待的經歷,希望打破穆斯林婦女不敢揭露在伊斯蘭聖地遭受性暴力的禁忌。新聞工作者莫娜.艾塔哈維(Mona Eltahawy)透過 #MosqueMeToo 講述她在麥加曾兩次遭到性侵犯的經歷。一名巴基斯坦婦女也在臉書上發文稱,她在麥加朝覲期間多次遭到性侵犯。

#MosqueMeToo 揭露了大多數穆斯林男女性和立法、政府機構,在羞辱、指責或不相信性暴力受害者時,採用的大多數論點和證據,都是錯誤。在穆斯林社會中,遠離伊斯蘭教、放棄宗教價值觀、外貌和不端莊,往往是用來指責受害者的經常性藉口

2023-08-21 10:11:1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雖然 #MosqueMeToo 是很重要的平台,但令人遺憾的是,此運動的最大效用僅在於揭露,至今幾乎
2023-08-21 10:43: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不同民情、事件下,各國帶出哪些超越 #MeToo 運動的影響?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15:18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美國涉及的觀點和面向很廣泛,不管是演藝圈、體操界等,也有媒體去拍紀錄片,留下蠻多 #MeToo 的紀錄,這些鉅細靡遺的備忘錄,未來都能拿去借鏡跟延伸。美國也有修性騷擾的相關法案,我覺得很好,法案是保護人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網,但不能只依賴這個,希望未來能有學者以此為研究方向,做出「各國 #MeToo 事件的比較與探討」,算是轉型正義的一種,現在比較從單一國家為出發點。

2023-08-21 10:43: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戴伯芬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在性侵害事件的認定上,我觀察到西班牙等歐陸國家,都退回比較保守的狀態,過去是一方說「不」就算,以受害者主觀的心理狀態去認定,但現在若想指控一個人性侵害,你必須出具被攻擊的證明,提出客觀事實來證明不舒服的感覺,像是找心理師諮商、當下的反應等,用刑法證據認定法則,有人證跟物證才能成立。這可能跟歐洲的性別平等發展有關,他們的兩性是平權的,女性沒有受迫害的「被害者情節」,男生也沒有「加害者情節」。

2023-08-22 10:47: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MeToo 提供一個敘事空間,敘事的「真實」和「虛構」可能交雜不清,但卻主宰著讀者核心的「真實」感受,導致了 Twitter 的敘事化,每個人都能用推文分享個人經歷,讓之前被隱藏、壓制的生命敘事得以成為被閱讀的文本,當這些持續性對話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達到主流媒體無法忽視的程度,就構成一種有能力吸引大眾注意力的「反敘事」,形成敘事手段的顛覆與破壞,因此 #MeToo 不只是社會改革,也是一場後敘事的文學運動。

日本也發展出一個獨特的延伸形式...

2023-08-21 10:33:2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作家石川由美在 2019 年發起「KuToo 運動」,希望促使政府制定反性騷擾和歧視法,禁止公司限制
2023-08-21 10:15: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MeToo 是否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4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18:22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有人對 #MeToo 產生社交恐懼症,男女間出現更廣泛的對立、社會變得疏離。為避免惹禍上身,有些男員工寧可傳簡訊、郵件,也不和女同事面對面互動,甚至擔心雇用女性會構成「未知風險」,造成性別隔離、女性孤立的現象,產生「彭斯規則」(Pence rule)的負面效應。

法國影后凱薩琳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2018 年在《世界報》對 #MeToo 提出「矯枉過正」強烈批評,指出此運動將導致兩種結果:一是社會瀰漫以糾正為導向的「清教徒主義」(Puritanism),二是女性再度重回「無力抵抗的受害者位置」。她說:「強暴是犯罪,但誘惑不是。男性的獻殷勤,不該受到一體通用的懲罰。」這種說法受到其他女性主義者強烈的譴責,認為她輕視「性暴力」的意涵,刻意混淆情慾與暴力的界線,最後迫使凱薩琳丹妮芙登報導歉。

此外...

2023-08-21 10:16:4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曾聽過有人說「在 #MeToo 運動後,都不知道怎麼樣跟異性互動」這句話很吊詭,但也是很有意思的切入點。為什麼會不知道怎麼跟別人互動?顯示出若我們把性暴力理解為「女性是潛在的被害群體、男性是潛在的加害群體」,就會不自覺強化社會對立,讓男性有意的排除女性參與,避免動輒得咎。

2023-08-21 10:17:5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確實會出現一些情況,像是彭斯效應,為了避開性騷擾就不跟女同事共處一室,甚至出現男女對立,進而影響到女性參與公眾事務或就職的機會,也會被排擠在應酬之外,而應酬對業務來說是交換訊息、下訂單最重要的場合,可能造成女性在職場上的另一種不平等。

2023-08-21 10:34:1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MeToo 某些思維和行動被認為走向極端,受到極右翼人士和女性左派知識份子(female left
2023-08-21 10:33: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輿論法庭」下,有些受害者被無罪推定,像強尼戴普因此成為家暴的代罪羔羊。我們要如何看待加害者與受害者,讓 #MeToo 不變成「恐怖行動」?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20:00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MeToo 其一的爭論點即在於「不完美受害者」(Imperfect Victim)的正當性。在沒有暴力脅迫和身體傷害的情況下,或許因為受害者的懦弱、妥協、迷惘、虛榮,甚至還有一點點小貪婪,在沒有明確拒絕的情況下,所發生的親密行為是否構成性侵?那些衣著暴露、酗酒、濫交、犯過法、撒過謊、品行不端、愛戀施暴者、有點神經質、有點放蕩的受害人,是否具有控訴的正當性?

2023-08-21 10:19:0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從另一個意義而言,#MeToo 的「隱藏性正義」是在幫助「不完美的受害者」勇於揭露、進行自我修復,甚
2023-08-21 10:34:3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為何男性多是 #MeToo 事件的加害者?有人認為 #MeToo 是斥責男性的女權運動,對此運動嗤之以鼻,造成這種態度的原因為何? 5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24:36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在男性的成長經驗中,很早就被剝奪太多情感的表達,這會讓自己看起來很軟弱,不符合陽剛的期待,所以在團體中的展現,更多是競爭、掌控、貶損女性(或具陰柔氣質的男性)來確保自己像個男人,而且若沒有虧一下女生或陰柔氣質的男生,可能就不夠凸顯男子氣概,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可,男孩從小就直接或間接感受到若不順從男性規範,可能下一個被嘲笑的就是自己。

2023-08-21 10:22:0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研究顯示,在尚未完全平權的社會中,男生的確可能會被「培養」成加害者,我們的文化鼓勵男生勇於冒險、探索,鼓勵男生「主動積極」的特質,讓男性容易在過程中超越界限而不自知,在西方國家亦是如此。在性騷擾的概念剛出來時,也較聚焦在男性加害者上,不必然是刻板印象,當然在這種氛圍下,同樣會鼓勵到某些女性做出同樣的事情,或是某些男生把界線的侵犯延伸到其他男生上。

2023-08-21 10:22:3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MeToo 事件的確被害人以女性居多、加害者以男性居多,但我相信其中有更多交織性,還有社經地位、族群文化、世代差異,甚至是性別認同等可能,而且目前社會不太接受「男性受暴」,男性背負著高度的社會期待,爬不上去就會被認為是輸家,表面上享有父權紅利,但也乘載了一定的壓力,大家會說「你就是不夠 man 才會被欺負」,要叫男性求助真的比較困難。

有些男生用嘲諷和負面觀感來看待 #MeToo 被害人的血淚,大多是對性騷調查機制的信任度不足。我在演講時遇到許多男性軍人,有位個案某天被申訴控性騷,細節我不多做評論,雖然最後結果不成立,但因為被留下性騷擾的案底,他從此喪失升遷機會,所以對性騷擾的調查系統有高度情緒跟不信任。因此,性別平等不只有爭取女性權益,我認為還要去檢視男性在社會上遭遇到的困難

2023-08-21 10:23: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許多人傾向將 #MeToo 歸因於父權體制,「父權」是一種社會結構和背景,但父權的思維和行動並不僅限於男性,有些女性甚至也具有所謂的父權特質,所以儘管 #MeToo 中有大量關於男性暴力和侵犯行為,男性的身份和氣質並不等同於性暴力的代名詞

性別權力不是男女選邊站,支持女性經驗不等同男性權益受損,女性主義的核心信念不是「女權至上」,女性主義者也不必然具有「厭男」情結,而是在...

2023-08-21 10:34:5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追求性別平等,建造性別友善的社會。指責 #MeToo 運動是女性主義的搧風點火,認為是一群女性以受害
2023-08-21 10:35:0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研究指出在 #MeToo 事件後,國外的男性職員不敢跟女同事共處一室,或盡量避免兩者一對一接觸。如何突破性別戰爭,往更高的人權價值邁進? 2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27:00
陳佩儀

陳佩儀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社區教育專員

有些男生憤怒經驗的背後需要被理解,假設今天因為 #MeToo 事件,男生失去升遷機會、被降職,他真的會覺得人生無望,這對男性來說非常挫折,的確當他獲得權力地位,但用此位階性騷或性侵他人,勢必得承受這樣的代價,只是後續有沒有資源在他承擔代價的同時,也能在他接下來的人生中提供支持,讓他有機會長回自己比較良善的樣子。

當我們試著去同理、理解,意識到 #MeToo 是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受傷的經驗、身體被不當對待的經驗,從女性經驗的揭露開始,引起更多人的故事能被看見,更何況這些事件都有更複雜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性少數、社會階級等關連,不是把事情簡化成男女間的戰爭,反而需要一起來思考問題是什麼?怎麼樣去改善?

2023-08-21 10:35:1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MeToo 所揭露和控訴的主要面向是權勢文化,而非簡單的男女性別關係,也包括同性的騷擾和侵害,以性別二元對立的角度來分析此運動,是一種誤讀或誤導,不但簡化其複雜性,忽視多元化的性別認同和意識。

#MeToo 讓我們重新思考「身體主權」與「身體界限」的重要性。任何性別、任何個人都是「情慾的主體」,不應成為權勢力量下的客體或犧牲品,在互為主體下,每個人的身體和意願都應受到理解和尊重,不應遭受任何形式的騷擾和侵犯。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人「身體界限」、「道德界限」或「開放界限」的不同,當開始去討論和定義何謂「不適當行為」時,我們正在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尊重每個人身體主權的社會。#MeToo 要拒絕的不是任何一種曖昧模糊的試探,而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當行為已造成對方不舒服時,應該知道「適可而止」,並且誠心道歉。

2023-08-21 10:35:3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展望未來,看到國外的發展趨勢後,台灣可如何避免走上同一條路? 3 則對談comments 2023-08-21 10:28:37
翁麗淑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我的確會擔心像美國一樣,台灣社會因此變得冷漠,覺得講什麼話都不對勁,「我這樣開玩笑被 #MeToo、我那樣跟朋友示好也被 #MeToo」,很害怕自己不小心踩線,在討論上也會綁手綁腳,很難坦誠分享,這不是我們期待性別平等社會的樣子。

我們期待有界線後,大家能更有禮貌地靠近,所以還是有更高的性別平等意識和對話,不是只說「不能這樣做、那樣做」,每個人在不同的空間、時間點都有不同的界線,希望這波 #MeToo 的討論可以更加精緻,也期待媒體能形成不同的討論,像是影像工作者去做記錄、文學工作者做報導文學等,很多性別團體透過記者會出來呼籲,發出鼓勵的聲音,站出來打幾個聲響,希望其他領域也能有自主性的組織出來,有機會影響到更多人和領域。

2023-08-21 10:27:4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紫菡

王紫菡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公家機關每年都有被要求要上性別相關課程,我們也希望憑藉這波 #MeToo,讓公家機關能更認真積極的重視性別平等政策,民間企業也應該跟上腳步。現在有民眾會主動打電話來女權會詢問相關資源,希望幫他們上一些性騷擾課程,也有組織、企業、政府機關的加入,真正去檢視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希望這能成為常規性,而且是被重視的教育內容,現在修法修得很快,對於性騷擾、性別暴力事件等體制及法令的修正,都是很不錯的地方。

2023-08-21 10:28:0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明莉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MeToo 是關於性、身體和不對等權力關係的揭露、控訴、反思和覺醒,它向社會疾聲呼籲,無論任何性別、任何場域,誰都不應遭受身體或性方面的羞辱、騷擾、凌虐和侵犯,包括語言和肢體的行為。性騷擾或性侵犯是不當權力與文化的邪惡展現,此運動要挑戰、改變的是這種不對等的權力結構與權勢文化,在身體上所施加的性強制和壓迫,不只期待對個案的求償和修復,更希望重新審視權力結構的偏差,並推動社會文化的改革,以達到性別間真正的平等與尊重,讓任何性別的人都無懼的生活和工作,享受身體和性方面的愉悅。

2023-08-21 10:28:3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除了社會性死亡,大眾力量能翻轉哪些 #MeToo 困境?

除了社會性死亡,大眾力量能翻轉哪些 #MeToo 困境?

#MeToo 事件不斷爆發,越來越多受害者站出來,每篇臉書貼文藏著多少心酸與悲痛,當性自主、身體界線的議題開始被討論,身為霧裡看花的旁觀者,此運動與我們有何連結?有哪些社會體系跟結構可以靠大眾力量去翻轉?

2023-08-09 10:52:00

鍵盤下的暴力蒐證不易,入罪難度高讓網軍有機可乘

鍵盤下的暴力蒐證不易,入罪難度高讓網軍有機可乘

網路使用普及率提高、社群媒體百家爭鳴,「網軍」這一新型態力量也隨之興起,隱藏在鍵盤後方,進行輿論操作和攻擊。他們或為政治、經濟或其他目的而工作,不斷地操弄和轉移公眾焦點。然而,當他們的行為越過道德界線,對個人或組織造成傷害時,該如何取證並為其追責呢?

2023-08-16 10:30:00

訊息虛實雜陳年代,媒體如何把關並找回信任?

訊息虛實雜陳年代,媒體如何把關並找回信任?

網路資訊傳遞快速及高資訊量社會現象的年代裡,不管傳統媒體或自媒體被信任度都受到衝擊。面對此一現象,閱聽人該如何看待媒體訊息真偽?媒體與「#MeToo 運動」帶來的人設翻車有關嗎?媒體如何不被捲入假資訊洪流中?又該如何在真假訊息雜陳的網路世界裡為新聞把關?

2023-08-08 10:30:00

藝人人設從何而來?如何踩住一條隱形不翻車的線

藝人人設從何而來?如何踩住一條隱形不翻車的線

隨著#MeToo 風波延燒,民眾才知道原來擁有良好形象的明星,檯面下的作為和外在塑造的形象大相逕庭。這波人設翻車潮快又猛,做為公眾人物,靠形象代言賺到財富的同時,也需肩負更多道德標準和社會責任。如何做到人設不翻車,那一條隱形的線究竟在哪裡?

2023-08-02 10:36: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