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episode14

podcastIcon Anchor Taiwan 邱懷萱:新創站上巨人肩膀的絕佳時刻

podcast33:16

ISSUE #014

Anchor Taiwan 邱懷萱:新創站上巨人肩膀的絕佳時刻

Oct 07, 2021

由世界前 30 大超級玩家主導的新世界,台灣的機會在哪裡?新創可以不管優勢,從零開始打掉重練,也可以選擇衡量台灣優勢,站上巨人肩膀,靈活應用後,一起跟上全球經濟創新加速引擎。

# SAPC上市潮還會吹多久? # 疫情反而讓資本市場更活絡 # 新創募資不能不知道

stopwatch時間標記

00:00 Intro

01:40 疫情並沒有停下世界腳步

07:20 新創圈這一兩年發生什麼事?

11:37 台灣市場適合 IPO 還是 M&A?

14:56 未來市場無國界,新創需要走出海外

23:11 看清手上條件,從台灣原有優勢出發

圖片來源 - 邱懷萱提供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發生什麼事?

疫情期間美、歐持續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 QE)貨幣政策,讓經濟發達市場幾乎無一例外的像打了腎上腺素一樣,處於資金充沛的興奮狀態;處於募資期的新創公司,疫情是無情的覆滅海嘯,還是推升浪頭的催化劑?

  • 根據 Dealogic 的統計,2021 年上半年全球有超過 1,309 家企業上市,在公開市場募資近 3,339 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 2020 年全年的 IPO量能;PWC 認為,市場已經適應虛擬工作模式,創新的需求成長,2021 年下半年的 IPO 仍然會蓬勃發展。(PWC)
  • 台灣新創募資不易,但在疫情期間,也受惠市場資金充沛,根據 FINDIT 統計,2019 至 2020 兩年,新創總獲投資金仍然持續成長,2021 年上半年獲投動能也未停歇;其中,超過一半的投資案由企業創投 CVC 主投,中經院六所副所長范秉航認為,新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跨步,代表台灣創新生態系愈來愈成熟。(請期待《旭沙龍》專訪)
  • 然而,隨著各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收緊,Covid-19 後全球商業體系迎來新的分工常態,產業的數位化轉型需求加速、區域跨國型企業雨後春筍冒出,同時氣候變遷帶來的綠能永續供應議題等,台灣的產業創新與新創生態系,面臨一波新的國際接軌挑戰。


走向隧道另一邊的世界

資本市場本身也需要適應 Covid-19 後的新常態,根據 McKinsey 的研究,大者恆大的趨勢在疫情前就已經存在,疫情就像是一條適者生存的加速淘汰隧道,穿越隧道後活下來的,都需要更能適應,一個由約 30 個全球性巨大企業領頭的商業世界,創新需求索引,都藏在這些巨頭企業交織出的「新世界商業網絡」中。Mckinsey

  • 這些巨大企業的超級玩家是誰?台積電是唯一上榜的台灣企業,半導體和相關的供應鏈創新,是台灣在「超級玩家寡占市場」的世界裡,具優勢的機會。
  • 全球前沿科技創新,AI、5G、區塊鏈、自駕車,都仰賴硬體配合;Anchor Taiwan 創辦人邱懷萱在接受《旭沙龍》專訪時認為,「這是台灣新創最好的機會。」
  • 巨人也需要能一起在超級玩家橫行世界,維持寡占動能的創新夥伴,這是企業創投 CVC 過去兩年投資件數,比例超過一半的結構性原因之一。

走向隧道的另一邊,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要如何跨出下一步?請看以下《旭沙龍》與Anchor Taiwan 創辦人邱懷萱的精彩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別把疫情當藉口,全球新創圈早已出現新趨勢?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兩年疫情對全球產業和市場分工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知道 Anchor Taiwan 目標在連結台灣和國際之間的新創生態系,想先請 Elisa 分享一下您的觀察,您認為對於新創圈來說,疫情究竟是負面影響,還是正面影響?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我覺得其實滿難用負向或正向來判別,疫情就是一個我們必須去接受的事實。以我自己的經驗分享,原本在疫情之前,我都是台北、舊金山和矽谷跑來跑去,我最後一次飛回來是去年 2020 年的 3 月,而且我算是提前回來,因為當時 Y Combinator 史無前例的把他的 Demo day 轉成線上模式,所以當時我就提早回台灣,反正台灣一樣可以線上參與。我覺得重點是,其實不管是新創、企業或政府,其實我們是沒有餘裕慢慢等疫情過去。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從去年疫情開始到現在,常常在台灣會聽到說「因為疫情的緣故」、「因為疫情的關係」,疫情幾乎已經變成一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資本市場無國界,台灣新創如何不斷保有競爭力?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因為台灣內部其實晚於國際市場約莫一年的時間,才進入疫情的狀態,但事實上,國外的市場在去年全球發生震盪的時候,就已經面臨挑戰。就您的觀察,有沒有看到台灣哪些新創團隊在過去這一、兩年的時間,在面對這樣的挑戰時,已經針對全球市場發展做出很不錯的調整?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台灣的新創圈在 2020 年時,算是比較安靜沉寂一點,但是 2021 年以來,其實有非常多很好的消息出來,包含兩隻獨角獸出海,從 Appier 到日本上市,到 Gogoro 最近也宣布要透過 SPAC 帶到美國去上市。我觀察到的是,尤其是在後疫情的這樣一個世界,資本市場是更加沒有國界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台灣,我漸漸觀察到,尤其是比較中後期,已經在收成期的這些新創,他們開始意識到國際投資人的重要性。比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不論 IPO 或 M&A 走出海外才可能有更多機會? 1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亞洲市場新創出場以 IPO 為主,併購比較少。以台灣市場為例,比較少併購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台灣有資源和資金去併購新創團隊的公司和企業,專注的市場上和新創公司專注的領域有落差,也許是市場比較傳統,或是說比較不習慣在市場以併購的方式進行;再來,我認為和資本市場有關。首先,今天要在台灣本地尋找投資人,其實就不是很容易;最後,我們在併購的法規上,相對不會讓企業對於這個方式有所期待。你的看法呢?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就法規形式上, IPO 是比較容易的,那投資人就會希望你趕快 IPO。事實上,你要走被併購的路或是你要走 IPO 出場,都會影響公司整個經營策略,我覺得真的對台灣的新創公司經營者來說是滿大的挑戰,對嗎?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我覺得有幾個滿有意思的一個觀察。可能剛開始會覺得說,台灣的企業太保守、投資做不夠,或是不支持新創,這是我們常常聽到比較負面的評價。但實際上,我們去看相關的數據顯示,這幾年來說,台灣的企業創投有 Involve (參與)到早期投資的比例,跟全球比起來算是高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台灣本地企業投資新創是嗎?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是的。譬如說,根據相關統計,台灣新創投資案件的數據大概有 56%其實是有企業的參與。美國以去年來講,沒有記錯的話大概佔 20%。那我們思考一下,台灣的企業如果有在參與新創投資,他們怎麼參與?為什麼一般社會沒有感覺到這個趨勢?或者是說,為什麼還是沒有很多的新創透過併購或是被收購而出場?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自己觀察到一個滿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我們去看台經院的報告,從企業創投、一般財務導向的創投、國發基金,跟海外的投資人這幾個不同的種類來看,其實佔比最高的是來自於企業,但是他的參與的規模並沒有非常大。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是指每個單案的投資規模嗎?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對,平均投資的數量、金額其實是沒有到非常高。我沒有記錯的話,企業投資金額平均可能是三百多萬美元(US$3~4Million)。我們可以來思考一個點,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說可能它還是選擇偏早期的團隊,也許是 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性驗證)的階段;或是台灣常見,老闆喜歡就這裡投一下,那裡投一下,還沒有發展出較有系統化的方式。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這一年在台灣上市的公司數量低的驚人,我們先不去評斷這件事情是對或錯,是好或壞,它就是目前現況。全年在台灣資本市場上市出場的公司其實是非常非常少的,這就代表說,如果我是台灣的新創,我可能剩下的兩條路是,第一,我得要走出去,到別的地方上市,不然可能在台灣會面臨找不到買家來併購的情形;另外一個可能是,外國的買家來併購。事實上,我們觀察到,外國的投資人參與台灣新創的數量,雖然以比例上來說偏低,但是以金額來說其實是高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每一個國外投資人單案投資台灣新創的平均金額是高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是的,這代表我們應該去想,有沒有機會引進更多國際資金來參與臺灣的新創,這是 Anchor 一直努力的其中一個面向。當然案子的好壞、市場規模和未來的可能性,有沒有辦法可以是一個 Venture-backed (創業投資)的新創,會是一個很大的探討問題。在台灣的創業家思考如何 dream big 之外,我們要去想思考「怎麼樣讓這些國際的投資人在找案子的時候、在找相關技術的時候,會考慮到台灣」。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但是,台灣真正一些成功的企業,在全球進行併購其實是非常厲害的。近一兩年企業創投 CVC 也引起非常多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拒絕唱獨角戲,台灣團隊如何吸引國際投資人的目光? 9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也就是說,台灣要進入國際資金掃描的地圖裡面?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沒錯,如果台灣根本就沒有在投資人考慮的範疇裡,那當然就不會去考量這邊可能存在的案子。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就會變成一種隨機的偶然,而非必然的條件。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對,我們一直希望可以讓台灣在全球的創新生態圈跟資本市場裡面,尤其是和「創新」跟「科技」有關的資本市場中,有沒有可能增加能見度,最少讓我們有一個公平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被 Evaluate (評估)。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今年以來,這些成功的獨角獸出海,其實有一些人會去批評說「為什麼台灣留不住獨角獸?為什麼台灣沒有獨角獸,只有獨角戲?為什麼我們的資本市場不夠活絡、不夠強?」但我其實並沒有認為這是一件負面的事,因為我覺得透過台灣這些成功的新創出海,反而有機會可以去打開國際投資人對於台灣新創、台灣產業的認識。比如說,Gogoro 在 NASDAQ 上市之後,我們可能有機會讓更多的投資人發現 Gogoro 的好,進而看見台灣其他值得關注的團隊。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台灣的資本、股票市場,其實是有非常高比例的外資持比,可是除了這些產製硬體的電子製造,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機會給這些投資人加入?我覺得,透過台灣這些獨角獸的出海,開始往外去開枝散葉的情況,希望也能帶來不同的刺激。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近期我們也看到一個趨勢,新創小公司有些會傾向 Stay private ,沒有那麼快的走向上市或是被併購的路徑,這個狀況看起來是目前全球的主要趨勢,背後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有非常多的原因。如果上市了,很多台灣人的觀念會覺得我就是要用「股票換鈔票」,對於台灣的大多創業家來說,他們出場的機制就是上市、IPO,透過不斷努力,就是要對家人朋友、同事老臣有所交代。但是,上市其實是一個兩面刃,不管是法規、制度上,你可能會面臨非常多考量,有些可能是助力,有些可能是限制,都可能讓公司經營的挑戰變多。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所以我覺得有很多公司,如果在 Private Market、 Venture Capital 創投的世界裡面,持續的有更多的資金願意去支持他,持續有辦法產生成長動能,就變成說,其實沒有必要去經過這樣的路,再加上上市有一定的時間和運作成本,但這也造成早期員工和投資人遲遲得不到出場的機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 SPAC 這麼的蓬勃,因為這可能是為了剛才提到的現象帶來解套。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從原有的優勢出發,反而更可能開創專屬台灣企業的路? 16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發現一個滿有趣的事實是,在 2010 年或 2015 年以前去看,當時全球新創 IPO 的速度比較快,現在相對來說是慢的。我觀察到一些公司,他的存活時間已經超過 8 年、10 年,依舊能夠用私募的方式找到投資人,有可能是因為他所處的市場,它的產品的研發生命週期長。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覺得這裡面其實也看到一個現象,比如說,人工智慧技術與 AI 晶片,這些技術在過去這 2 年快速成熟。讓很多過去處在想像層次的產品,開始有實現的可能性,這是我觀察到其中一種類型的公司;另外一種是,他還在等 Go global,可能原本在家鄉市場就已經有很不錯的表現,但是他希望這個經營市場可以擴大,可以獲得更好的估值與報酬。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台灣,我覺得有很多團隊事實上是處於這樣的狀況。以這個現象來分析與觀察,你覺得台灣的新創公司在策略上,如果因應全球資本市場的結構跟狀態,比較好的策略是優先尋找被併購的可能性,還是選擇上市,又或者是產品生命週期,您的看法是?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做新創,某個程度來說,我們要有點認命。認命不是說要消極看待,而是要知道台灣的內需市場只有 2300 萬人,要認清手上的條件是什麼,怎麼樣才可以打出漂亮的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優勢。現在大家會覺得,台灣不是只有硬體,不要只是活在過去台積電的榮譽裡面,現在 SaaS 軟體也很強。這些我都沒有意見,但是我認為可以去思考的是,該怎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台灣的優勢在於供應鏈,硬體各方面是我們的強項,那你可以都不要拿這個優勢,就從零開始打掉重練,也可以去看看以現在這個優勢,可以怎麼靈活應用。現在是台灣很好的機會,第一,現在我們所看到的 Frontier technology (前沿技術),例如說AI、5G、區塊鏈、自駕車,其實都是必須仰賴硬體相關的配合。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可不可以為我們舉一些例子?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邱懷萱

邱懷萱

Anchor Taiwan 創辦人

其實,去年 Anchor Taiwan 的 LinkedIn 有一篇貼文被轉發到不行。那一篇貼文我們是想說,好奇來看看台灣的這些企業跟傳產手上的現金,實際上可以投資的砲彈有多少?一看不得了,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大概有 30 幾個公司隨便一看,就是 20 億美金以上的帳上現金。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過去台灣本土的創業家,大多數的消費、生活、教育、工作經驗都是以台灣為主,這個其實已經慢慢地被改變,不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反壟斷戰爭更上一層樓,科技巨頭撼動世界的時代將被終結?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反壟斷戰爭更上一層樓,科技巨頭撼動世界的時代將被終結?

史上最年輕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新任主席 Lina Khan 一上任,科技巨頭的律師為什麼立刻要求她迴避調查?請看本集《旭沙龍》與馮昌國律師精彩對談分析。

2021-08-20 17:50:00

科技巨頭能打造出「電玩界的 Netflix 」嗎?

科技巨頭能打造出「電玩界的 Netflix 」嗎?

在近 10 年前,iTunes、Spotify 普及後,我們漸漸不再買 CD 片、不再下載音樂到隨身聽;在 5 年多前,Netflix 燒進台灣後,我們也漸漸不再租 DVD;那 10 年後,人們會不會也漸漸不再下載遊戲程式、不再瘋搶 PS5?

2021-10-05 10:26:00

科技巨頭也搶金融大餅,是要吞噬傳統銀行...還是與之合作?

科技巨頭也搶金融大餅,是要吞噬傳統銀行...還是與之合作?

網拍賣家、餐廳老闆、計程車司機對以下場景可能不陌生:雖收入不比「坐辦公室的」低,但急需資金時,卻因無固定薪資證明,被銀行拒於門外。然而,科技巨頭正虎視眈眈這類市場缺口,入侵金融業——用餐廳營業數據、計程車出勤趟數、顧客評分等生活數據,來辨識放款風險。

2021-09-14 09:55:00

閱讀書單 Reading list

經濟

The E-Myth Revisited: Why Most Small Businesses Don’t Work

Gerber, Michael E./ Gerber, Michael E. (NRT)

經濟

Framers

Kenneth Cukier/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Francis de Vericourt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