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俄烏戰爭之際,曾出現以深度偽造(deepfake)造假烏國總統投降的影片;在台灣,近期也出現以深偽技術濫用名人照片的社會事件。AI 進步下,利用深偽技術換頭影片越來越容易、越來越便宜。
- 不僅台灣有立委開始推動修法;在美國,也有議員認為深偽技術構成國安威脅,從州政府到聯邦政府,都在推動立法。(鳴人堂)
- 要偵測出利用深偽技術所做的影片並管制,需持續更新的技術、龐大的資料庫,但就算政府建構各種智慧防禦手段,依舊會有新的科技犯罪。(詳見文末 中研院研究員王新民、陳駿丞訪談)
Deepfake...該管制嗎?
本質上,技術是中立的。深偽技術可正向應用在教育、藝術、醫療、保護弱勢等領域,但若被用在犯罪,難道不該管制嗎?
- 以法律人的角度看,很難裁定哪些深度偽造的內容該管、哪些不管。若政府介入太多,變相限制言論自由,因此當前社會更傾向「業者自律」——社群平台商自行禁止民眾,上傳有害影片。(詳見文末 資策會陳譽文訪談)
- 以科技人的角度看,其實技術攻防只是「最後一招」。即便有萬能的深度偽造偵測系統,還是需民眾先有閱聽素養,對不明影片存疑。(詳見文末 成大教授許志仲訪談)
除了制約,還能怎麼辦?
使用法律、科技工具外,當前首要能做的,是提升大眾辨認假訊息能力,尤其之於「社群媒體的應用」。畢竟假影片會造成影響,多是經由社群媒體傳播。(詳見文末 桃園資科局局長余宛如訪談)
- 英國有議員指,惡意散播的假訊息,除了影響民意更引起仇恨,是社群平台該負的責任,國會也該監管。(經濟學人、思想坦克)
- 臉書除了下架惡意流竄的深度偽造影片,也曾和微軟、亞馬遜一起提供高額獎金,舉辦深偽技術偵測比賽,號召全球人才一同打造影像資料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 除了下架仇恨影片,社群平台也能設立「標籤」,如關於疫情資訊、業配廣告的標示一樣,幫助民眾認知影片可能經過「移花接木」。(紐約時報)
未來會如何?
在打「資訊戰」的時代,當局面對假影片議題要思考的,或許不只制定法律、更新技術,而是提升大眾對假訊息的覺知。
- 民主是草根爭取來的,也該由草根開始維護。只有公民社會願意參與,才能制訂出「最符合當代民眾期待」的應對方式。(詳見文末 唐鳳辦公室顧問簡孝樺訪談)
- 在未來,也可能根本不會有深度偽造技術帶來的困擾,因為屆時人們已對換臉技術習以為常。麻省理工學院則指出,有深度偽造技術所製作出的影片,對「改變民眾去認同一項政策」的影響,不比文字來得大。(華盛頓郵報)
這次邀請到中研院研究員王新民和陳駿丞、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組長陳譽文、成功大學助理教授許志仲、桃園資科局局長余宛如、及唐鳳辦公室顧問簡孝樺,一起從科技面、法律面、政策面探討——究竟未來的社會,能如何面對深偽技術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