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53
旭沙龍
邁向淨零非「綠色轉型」不可,台灣行不行?
Jul 14, 2022 / 49:07
圖片來源 Image credit - 彭啟明提供
針對氣候變遷議題,全球政府和企業皆大力投資「綠色轉型」。改變下必有壓力,但提早做好佈局,轉型的背後亦有商機,甚至能加強競爭力。台灣企業如何跨出轉型第一步?該如何解決挑戰、採取行動?
#氣候變遷是真議題
#台灣企業綠色轉型行不行
#除了財務長和執行長還有永續長
此次與談人
發生什麼事?
- 淨零路徑成為國際具體行動,不容忽視
- 聯合國氣候大會於去年召開,參與國重申淨零排放目標,藉由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氣候融資等,預期守住《巴黎氣候協定》升溫臨界值攝氏 1.5 度的標準。
- 國際企業要求供應鏈減碳,科技巨擘蘋果(Apple)宣布在 2030 年完成碳中和,會優先挑選低碳排或有淨零目標的企業。(Apple Newsroom)
- 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歐盟進口商需提供已支付碳價格的證明,等於對高碳排產品收取「碳關稅」。此制度將於 2023 年逐步實施,初期僅限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2026 年會全面實施。
- 台灣淨零排放路徑做了甚麼?
台灣企業如何因應?
面對國外的趨勢及國內的硬性規定,迫使台灣企業增加對永續的全面了解。大型上市櫃公司如友達、台積電設「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有專責的工作小組處理永續治理事務。(遠見)
- 受到外資對於淨零的要求,台灣 ICT 產業有著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彭啟明以其氣象科學專業,為科技業、保險業的氣象顧問。並與八大科技巨擘 ─ 台達電、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聯合科技、華碩電腦組成「台灣氣候聯盟」,藉由結盟,帶領資通科技業的供應鏈走向淨零,更廣泛的與國際氣候倡議組織合作。(聯合新聞網)
- 永續淨零非公關的工作,反倒是財務部門該注意。以國際準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 TCFD」為例,企業需揭露氣候相關的財務資訊,在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項目中,辨識氣候風險及其在財務面的影響。
- 而在碳盤查方面,企業盤查並量化碳足跡,了解其碳排放總量並計畫減少排放量。若台灣未來使用碳排放交易機制,此碳權亦能變成資產。(Deloitte)
各國政府和企業已加緊腳步走向淨零,但台灣多數中小企業對於產業的綠色轉型仍一知半解,對於碳排、氣候風險、ESG 報告書不知該如何下手,更未意識到其未來發展趨勢。讓我們一同透過天氣風險管理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的專訪,更進一步了解台灣企業該怎麼做。
什麼是 2050 淨零碳排?
2021 年 8 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人類社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全球氣溫升高 1.5℃ 的時程將提前,要避免此事發生,「2050 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將是唯一路徑。為落實此目標,目前全球已有 130 個國家規劃 2050 年前達淨零,300 家企業會員加入由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主導的 RE100 全球再生能源倡議。
2050 淨零排放,2026年會全面實施。
00:00 Intro
00:31 彭啟明為何與 8大科技巨頭組成「台灣氣候聯盟」?
08:35 黑天鵝、灰犀牛和綠天鵝一起出現,將帶來更多財經壓力
12:39 面對氣候變遷,各個國家怎麼做?
19:44 綠色轉型新商機,台灣企業該開始投入碳盤查!
29:01 如何說服企業老闆加入綠色轉型行列?
36:24 總是落後國際趨勢,如何提升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
深度對談
不僅告訴你天氣變化 彭啟明與科技巨頭攜手邀請企業共同關心氣候變遷議題
今天節目邀請到我的好朋友,也是台灣最能「呼風喚雨」的那個男人,我們歡迎天氣風險管理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博士。
我和博士認識滿長的時間,大概兩、三年前跟博士碰面的時候,那時候您就有提到想要藉由一個聯盟的概念,把台灣的一些重要的企業,或者是跟氣候變遷有關的人把它串連在一起。
就我的了解,其實這個聯盟在我們沒有聯絡的這段時間已經成立了,資料中有提到 8 個科技巨頭,其實就是台灣最重要的那幾個公司,包含台達電、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科技和華碩電腦。這樣子的一個氣候聯盟,其實我滿好奇的,所以我今天特別請博士來到節目裡面跟我們分享。
最近天氣的異常,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得到。我跟博士的節目是在下午三點多錄的,那我在兩點多的時候,在網路上面剛好看到您的推播,您正在解釋今天其實是落雷跟即將下大雨,結果節目才講不到五分鐘就開始非常瘋狂的暴雨。
其實我們在錄音的時候,外頭還在暴雨當中,這應該是大家感受都非常深的,所以博士今天來節目就來跟我們分享一下,最近他在推動什麼跟氣候變遷有關的重要事情。
各位不要覺得我只會天氣,我本身在這種所謂的開放資料的領域經營很久。有一次台北市電腦公會改選,他們需要一些新生代的人,所以他們就把我找去了,我第一次去是備選,後來就正式的變成理事。
其實一般的公協會很多的理事,但是這個不一樣,因為這裡面全部都是台灣,你剛才講過的那幾家的公司都在那裡面。他們每一個老闆都很重視這個,因為這代表有一個平台可以跟大家團結在一起溝通。結果他們每個人遇到我也很訝異。
黑天鵝、灰犀牛再加上「綠天鵝」一起出現 氣候變遷引發問題卻也促成新商機?
我剛好最近在經濟學人上面看到一篇文章,他在講的就是關於氣候變遷這個議題到底有多嚴重,以及促成氣候變遷問題的背後原因。例如,我們對於能源的使用,我們對於碳排的一些選擇,外部化過程的這些議題。我們會認為現在的社會,或是現在整個全球知識份子的這一層,相對於我們說的經濟中間份子,應該對這個事情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在氣候變遷的改變上,比如說像台灣是 2050 年要淨零。那 2030、2050 這兩個年份其實滿重要的,有很多國家都以這個為標竿。
這篇報導的意思是,雖然我們的印象上覺得好像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了,這個政策應該可以推廣,但當他們開始去做一些比較細緻的調查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人對這個事情是模糊的,甚至連知識份子都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只知道 2050 年好像要淨零,但是一般人想到的,大概就是車子要換電動車,好像就沒有了。
所以到底這件事情是什麼?文章的結論其實在講的是,事實上這對整個人類社會是一個警訊,意思是很有可能現在各國在講這個事情,就是一個口號而已,然後這個口號它的代價到底多大?這是我們現在沒有去預期到的。
我在看這篇文章,跟剛剛在聽博士講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好像是同一件事?可不可以跟我們舉一些例子。
跟上「綠色」數位轉型趨勢 台灣企業的首要任務是開始紀錄「碳盤查」?
我想要問一下博士,您剛舉的例子大概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我們既有這些企業或我們整個社會怎麼樣應用新的工具,或有沒有意識到我要應用新的方法,讓自己轉綠,這是一個;另外一件事情是,我們在全世界轉綠的過程當中,我們成為創新的夥伴之一。這兩個都是方向相同,但角色不一定一樣。您覺得台灣在機會上面哪一個應該優先處理?
台灣應該是在創新的速度要再快。或是我們連結國際最新的技術,可以在台灣趕快減(碳)。像我去年公司開始在做碳盤查,我就發現說「蛤?我們碳盤查是用 excel 表格來做的」。
劇烈天氣難以預測 未來每家公司都需要完成自身的「TCFD」?
我曾經有填過一張單子也是客戶端,那客戶當然也是比較大的國際型企業,他的寫法就是問說:「公司裡面每個月的差旅是幾公里?」類似這樣子的問題。
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仍停留在小學階段 台灣氣候聯盟如何推動社會認知?
可是現在怎麼辦,因為還是得找到一個方法。您覺得這是跟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溝通有關,還是他有一些方法是可以落實到企業本身的管理流程認定,有什麼方法可以遵循嗎?
延伸閱讀 Read more
ESG 議題從年初開始,就在台灣快速延燒,不只跨國公司在做,中小企業為了接訂單,也在加緊腳步。《經濟學人》指,2021 平均一天就有兩支 ESG 基金誕生,儼如 ESG 戰國時代。但「做 ESG」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12-01 17:01:00
地球暖化持續升溫,攝氏 1.5 度成為人類能否存續的關鍵數字。為避免氣候持續惡化,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唯一途徑。這目標看似遙遠,但多國政府與大型企業已動作頻頻,台灣企業「不做就拿不到訂單」的現實壓力下,該如何零碳轉型?
2022-04-06 10:00:00
國際能源署(IEA)預估,2030 年將是全球氫經濟的起飛期。當前,各國更將發展氫能源視為「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之一。事實上早在過去 20 年,各國陸續為氫能源找尋市場應用與建立基礎架構,全球氫經濟將如預期到來?
2022-05-11 11:30:00
當各國積極發展氫經濟時, 台灣也在今年宣示將氫能視為「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之一。究竟台灣在全球氫能產業鏈中,能扮演什麼角色?台灣在發展氫經濟的路上,還有哪些待克服的挑戰?
2022-05-13 1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