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淨零路徑成為國際具體行動,不容忽視
- 聯合國氣候大會於去年召開,參與國重申淨零排放目標,藉由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氣候融資等,預期守住《巴黎氣候協定》升溫臨界值攝氏 1.5 度的標準。
- 國際企業要求供應鏈減碳,科技巨擘蘋果(Apple)宣布在 2030 年完成碳中和,會優先挑選低碳排或有淨零目標的企業。(Apple Newsroom)
- 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歐盟進口商需提供已支付碳價格的證明,等於對高碳排產品收取「碳關稅」。此制度將於 2023 年逐步實施,初期僅限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2026 年會全面實施。
- 台灣淨零排放路徑做了甚麼?
-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四大轉型和兩大治理基礎,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等領域制訂行動計畫,落實淨零目標。
- 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達 20 億元的上市櫃公司,2023 年應照國際相關準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 TCFD、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編制及申報永續報告書。(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 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 2027 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 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
台灣企業如何因應?
面對國外的趨勢及國內的硬性規定,迫使台灣企業增加對永續的全面了解。大型上市櫃公司如友達、台積電設「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有專責的工作小組處理永續治理事務。(遠見)
- 受到外資對於淨零的要求,台灣 ICT 產業有著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彭啟明以其氣象科學專業,為科技業、保險業的氣象顧問。並與八大科技巨擘 ─ 台達電、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聯合科技、華碩電腦組成「台灣氣候聯盟」,藉由結盟,帶領資通科技業的供應鏈走向淨零,更廣泛的與國際氣候倡議組織合作。(聯合新聞網)
- 永續淨零非公關的工作,反倒是財務部門該注意。以國際準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 TCFD」為例,企業需揭露氣候相關的財務資訊,在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項目中,辨識氣候風險及其在財務面的影響。
- 而在碳盤查方面,企業盤查並量化碳足跡,了解其碳排放總量並計畫減少排放量。若台灣未來使用碳排放交易機制,此碳權亦能變成資產。(Deloitte)
各國政府和企業已加緊腳步走向淨零,但台灣多數中小企業對於產業的綠色轉型仍一知半解,對於碳排、氣候風險、ESG 報告書不知該如何下手,更未意識到其未來發展趨勢。讓我們一同透過天氣風險管理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的專訪,更進一步了解台灣企業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