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你還有修改衣服的習慣嗎?在 70 年代,「訂製衣服」在台灣相當普遍,從選定布料、花樣、顏色,再到裁縫店製作,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經過時間的洗禮,裁縫業者遇到了什麼困難?(臺灣醒報)
- 隨著成衣產業的興盛,以及工廠的自動化,人工裁縫的需求大幅減少,繼承傳統手藝的裁縫師傅也紛紛失業。
- 傳統裁縫店重視口碑行銷 -「我技術很厲害,客人就會來」,透過口耳相傳開拓客源。但是在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遇到問題時首要是網路查詢,不再是直接到實體店面。(詳見文末 美縫負責人黃偉銘訪談)
- 在「快時尚」的熱潮下,便宜、款式又多元的特性,增加了民眾購買成衣的比例,相較 2000 年已上升了 60%。消費者儘管穿破了、鬆了,大多不再拿去修改,而是丟棄再買,且衣物本身沒有一定的品質,再多都修改都只是浪費,裁縫店的生意也因此大受影響。(BBC)
- 消費者買得多,丟棄的數量更多,服裝產業也成為了極端氣候不小的「貢獻者」,是全球積極導入永續概念的重點產業。
- 全球約 20% 的廢水來自織物染色;成衣從製造、運送到回收,更佔了碳排總量的 10%,甚至超過航空與航運業的總和,按照目前龐大的銷量速度,2030 年該產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會提升 50% 以上。(World Bank)
美縫怎麼做?
過去常見的台灣布莊、訂製裁縫店、西裝店等舊時代產業,正面臨著淘汰危機。仍有一些不畏成本考量,願意留下來堅持的老師傅們,都是念著對時代的一份情懷。美縫是如何利用數位化,讓大眾所認為的夕陽產業成為轉型典範?
- 修修補補的背後,更多的是替顧客保留重要的回憶,美縫結合社群自媒體用說故事的方式,大量的使用內容行銷。
- 舉例來說,有一位女客人希望可以紀念已逝的父親,把爸爸的西裝改成女生版型,讓她在上班時也能穿。把客人的故事、師傅修改的過程,都記錄在部落格、YouTube 等社群上,透過 AI 數據分析,搭配 SEO 引擎優化,提升關鍵字的曝光度以及搜尋率。
- 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不只萌生了許多客人想修改衣服的動機,更將各平台運用成產業資料庫,讓顧客能夠針對個別修改需求,對接專門的師傅,而師傅們修改衣服的影片甚至能讓有興趣學習這門手藝的人,透過網路觀看直接學習,做到線上傳承。
- 除了傳統門市店面,也提供「雲端修改服務」,寄送不受地緣限制。
- 由於手工改衣在歐美國家並不盛行,因此「華僑」也是美縫的主力市場,有很多人是專門從國外寄回,或者是返台時特別上門修改,也替台灣的「裁縫觀光」鋪路。
- 在創業前期除了必須摸索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外,對內的溝通也相當不易。大多師傅對於科技都不熟悉,也因為沒有在一般公司上班的經驗,要讓他們理解公司經營的概念相當費心力,跟這些在地師傅做接洽時,世代隔閡是一大難題。
- 但是當老師傅們發現,即使不是裁縫出身的人,卻可以利用網路帶來大量的客源,成績漸漸有了起色後,最後才建立起雙方的信任、達成共識。
怎麼培養新一批的裁縫師?
隨著裁縫市場需求式微,多數人不會選擇「裁縫師」作為職涯發展方向,那麼在老一輩的師傅退休後,裁縫業該怎麼延續新生命?
- 美縫與台北永樂市場 T-Fashion 內的基準線版型工作室、嘉義的連衣連文創工作室等團隊,積極合作產生數位學程,不僅教授手藝,更重要的是注入「數位行銷」的觀念,加速培養出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裁縫師。
- 除了台灣,一樣擁有裁縫文化的日本,美縫也看見了可塑性,將其視為未來可能進軍的市場。但是除了要找到在地願意合作的裁縫師傅外,關鍵在於日本方背後,也需要有擅長於網路經營的推手。
未來會如何?
美縫保留了這些台灣最美麗的風景,雖然科技的進步加速了產業的汰舊換新度,但也可能是產業重生的關鍵,用永續的精神繼續經營。
- 其實修改店的核心價值就是「減廢」,延長衣服的壽命,與最近一直在談的淨零碳排、環境永續非常相符,把衣物的循環價值最大化,盡可能減少服飾業所帶來的碳足跡,為 ESG 裡的 E 環境盡一份心力。
- 用青銀共創的模式,結合第二代與第一代各自所長,帶動了老師傅的收入成長,同時也改變工作環境,提升中老年人的工作價值,改善台灣老年化、少子化所衍伸出的社會問題,更加落實 ESG 裡的 S 社會責任。
該怎麼解決世代隔閡的問題?有特別的修改案例?請看《旭時報》與美縫 Sew Beautiful 宏銘服飾負責人黃偉銘的深度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