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好土壤就能吃得健康
「吃」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關鍵。出身農業世家的楊洵,跟著父親在梨山研究有機農業已經 30 年,深知「土壤」不僅是作物健康成長的環境,更是衡量農業活動是否衝擊環境的重要關鍵。蓋婭農場的創立初衷是照顧人與土壤的健康,用科技力量維繫土壤與人的關係。
- 有機農業是以人類健康為目的的耕種方式,雖然無農藥、無化肥的耕種方法較能保障健康安全飲食,對環境負擔通常也比傳統農法低,然而,休耕、翻土、再種植等擾動土壤過程,其實也會相當程度地破壞土壤環境。
- 不當的農業翻土會造成土壤中溫室氣體的釋出,在氣候變遷加劇下,農業也承擔減碳責任。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倡議「不翻土」是對氣候變遷友善的方式。
以仿生科技幫助農業韌性
蓋婭永續農場創辦人楊洵大學念醫學院,他把人體和土地做連結,認為農業永續的關鍵在於降低土壤擾動的機會,在仿生學課程中,受到人體血管結構與功能的啟發,找到灌溉地下化雛型。楊洵提出「土地為人體,管線為血管」為核心概念的農法,2004 年取得地下灌溉系統技術等 5 項專利,2014 年已在農場運行,經試驗證明,仿生技術運用在農業上能有效適應天氣變化。
- 節水 70%、低耗能、農作物增產 2 倍、適水性佳等優點,讓作物適應極端降雨的天氣條件,提升氣候變遷下的農業韌性。
- 韌性農業技術吸引菲律賓合作,培育青年,傳授技術,在基礎建設不佳的背景之下,解決當地飢餓、低糧食自給率等問題。
獲取碳認證展現社企永續行動力
以社會企業方式經營,讓蓋婭的初期募資相當困難,但是隨著國際氣候變遷法規趨勢演變,碳有價化、環境內部化的時代來臨,ESG 成為企業棘手的困境,為蓋婭帶來了轉機。
- 2023 年完成 ISO14064-1 組織溫室氣體碳盤查,購買聯合國碳權,獲聯合國碳中和場域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個碳中和農場。
- 公司內部快速取得永續共識,股東支持,員工配合,讓蓋婭快速完成碳盤查與認證,社會企業的優勢,讓蓋婭接手支援其他企業 ESG 需求更快上手。
社企模式接軌農民與企業
不走純農業,公司化的經營方式讓蓋婭懂得企業語言,並提供客製化服務或合作方案。蓋婭將自我角色定位為技術支援、資源盤整與引薦,最後導流成農業的需求,建立屬於農業的社會設計模式。
- 當今農業的問題必須跨域合作制定解方。
- 企業模式能夠盤點與導入更多資源,將資本化為社會影響力,使企業、農業皆受惠。
- 目標為建立永續農場的加盟體系,為下一階段永續農業鋪路,也是社企獲利並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楊洵不將專利技術賣給企業獲利,而是秉持用技術來幫助農業的信念成立社會企業,創業之初為籌措經費一度焦頭爛額,幸好有相同理念的妻子給予支持,兩人堅持要在永續農業上闖出成績,蓋婭永續農場成立已經 9 個年頭,影響力擴至海外,《旭時報》邀請兩人分享永續農場的創辦故事,讓讀者對永續農業的經營有更深層的理解。